内容详情
2024年09月06日
李雪三:
浩然正气写春秋
□ 吉怀儒 吉鸿宇
这是共和国历史上难忘的一幕:1952年5月23日15时30分,毛泽东、刘少奇和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李雪三代表志愿军向毛主席致敬献词。最后合影时,毛主席特意安排李雪三坐在正中央,毛主席和各位领导人分坐两边。毛主席还拉着他的手,特别对他说:“你是‘最可爱的人’的代表,今天一定要坐在中间。”毛主席的关怀,让李雪三倍感殊荣。
你可知道,李雪三是修武县人——
李雪三,1910年10月生,原名李育林,修武县王屯乡(今高村乡)周流村人。高小毕业后考入焦作中学,因军阀混战,学校被迫停课,他向老师借了《论语》《诗经》《古文观止》等刻苦攻读,打下了较厚实的古汉语功底。他还用心读了《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增长了文化知识。15岁时,父亲病逝,为减轻母亲的负担,他辍学回家,帮助母亲照料家庭。
上图 李雪三。
下图 李雪三登上《人民画报》1952年2月号封面。
(图片均由吉怀儒提供)
“宁都暴动”一英雄
李雪三有一位同族叔叔,原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部队的军官,常在劳作之余给家人们讲冯玉祥爱国、爱民的故事,使李雪三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他于1927年冬来到郑县(今郑州市),报考西北军军官学校。经过考试,他被学校录取。
李雪三军校毕业后,在部队当排长。不久,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蒋的“中原大战”失败,所部被改编为国民党第26路军,1929年派往江西苏区“围剿”红军。由于受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天下穷人是一家”等宣传的影响,特别是听了一位被红军俘虏后释放的同乡对红军性质、宗旨的宣传,使他萌生了投奔红军的念头。
1931年12月,李雪三加入“宁都暴动”的起义队伍,参加了红军,见到了朱总司令和毛委员,聆听了伟人的教诲。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懂得了只有工农红军才是穷苦百姓自己的军队、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能得解放的道理。
1932年1月,中革军委将“宁都暴动”的起义部队整编为红军第5军团,并派大批优秀干部充实和加强该部队领导。李雪三与战友们一起,以崭新的姿态,在反“围剿”的战场上冲锋在前,并在战斗间隙写标语、印传单,宣传红军的政治主张。同时,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参加起义1个多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被任命为红5军团第41师政治部技术书记,后任红38师宣传队队长、宣传科科长,参加赣州、龙岩、漳州、水口等战役和战斗。1933年1月,他跟随红5军团参加了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黄狮渡战斗,为壮烈牺牲的军团副总指挥赵博生写了悼念文章,并随部队参加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后随红军主力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打先锋
长征开始时,李雪三正患疟疾,部队出发时还高烧不退。他写请战书请求师领导批准他能随队行动,决心“宁愿死在战斗征程上,不愿死在病床上”。得到批准后,他发病时就由民工用担架抬着走,高烧稍退便坚持随军步行。长征途中,他先后参加2次夺取娄山关、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战斗,经过爬雪山、过草地、翻越六盘山,终于到达陕北与红15军团会合。他坚持做好宣传工作,采写了《邱家隘战斗》《紧急渡湘江》等报道,刊登在《红星报》上。其间,他曾任红15军团第73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15军团统战部部长、陕西抗日第1军政治委员等职,并参加东征山西、西征甘宁等战役、战斗,发表了《艰苦奋斗的红五军团》等文章。由于长征途中红军大量减员,部队到达陕北后进行整编,他被编入“上干队”政治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雪三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警卫营政委。1938年2月,他任第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主任,随部队南下正太铁路、道清铁路,增援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他参加了中解村、张店、町店、讨伐石友三等战斗。在山西中解村阻击日军的激战中,他带领的部队完成任务突出,受到上级表彰。其间,他与团长田守尧、政委吴信泉率部在焦作、济源地区开展抗日斗争,摧毁了沁北(沁阳北部)沿山一带的日伪武装,帮助沁阳中心县委组建抗日武装,即八路军晋豫边沁河独立游击大队,帮助成立抗日救亡宣传队(又称“火焰剧团”),在沁济边开展游击战争和抗日救亡活动。在焦作、修武、武陟、获嘉县一带,他协助地方抗日武装打击日伪军和汉奸。他在修武县周流村开办训练班,吸收进步青年参加抗日队伍,为八路军扩军数百人,壮大抗日力量。
1939年年底,李雪三任八路军冀鲁豫支队第1大队政治委员。次年,他任该支队政治部主任,不久随新组建的第5纵队东进苏北地区抗日。1941年至1945年,他先后任冀鲁豫军区新编第2旅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3师8旅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等职。在开辟苏北盐阜地区抗日根据地斗争中,他率领全旅官兵激战50多天,指挥了强攻陈家港、合德镇以及解放阜宁、淮安和淮阴等战斗,粉碎了日军疯狂的“大扫荡”。在开辟冀鲁豫根据地和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率领部队深入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进军东北歼顽敌
1945年11月,新四军第3师奉命进入东北。次年8月,该师8旅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4师,李雪三任该师政治委员。不久,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开辟西满根据地的斗争,参与指挥四平保卫战以及攻克怀德、季家堡等战斗。1948年10月,他参加了攻克锦州及辽西大会战。11月,他任第四野战军39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他参加了攻克通辽、洮南、白城、齐齐哈尔战斗等。
其间,李雪三率领部队开展的立功运动和“忆苦三查”运动,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指战员的阶级觉悟和战斗意志。辽沈战役中,他在率领部队首战义县、主攻锦州、会战辽西、解放沈阳的战斗中,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在保证战斗任务完成中的作用;在平津、渡江、衡宝、广西等战役中,他领导部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指战员在艰苦的作战环境中始终保持了高昂的热情和顽强的斗志。
抗美援朝屡建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李雪三奉命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次年6月,他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出国第一仗——云山战役,歼灭美军、南朝鲜军4000余人,之后又参与指挥第二次、三次、四次、五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他协助军长指挥突破临津江和攻占汉城、水原等地的战斗,创造了取胜老秃山战斗的战例。对于第39军首批入朝后,面对强敌,连战连捷、无往而不胜的战绩,中朝人民欢欣鼓舞。
1952年1月,李雪三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总团长,率6个分团、170位代表归国汇报志愿军英模事迹,并率团在国内作巡回报告5000多场,广泛宣传志愿军指战员的英雄事迹,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祖国人民的盛大欢迎。在中南海合影时,他受邀坐在毛主席与朱总司令中间,《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和新华社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
1952年8月后,李雪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他审时度势、认真研究做好志愿军后勤保障中的政治工作,调动后勤人员的积极性,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率领后勤部队建立起“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出色地完成了上甘岭战役和志愿军的各项后勤保障任务,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他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和二级国旗勋章,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将军百战留英名
1956年10月,李雪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76年任总后勤部顾问。1977年9月,李雪三受命复建被撤销的解放军后勤学院。次年2月,他任后勤学院副政治委员兼后勤学院纪委书记。此间,他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深入总后基层调研,总结推广经验,培养现代化指挥和管理人才,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8月,李雪三离休后(大军区正职待遇)积极撰写回忆录,参与领导《志愿军后勤政治工作经验总结》与第39军军史的编写工作。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他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2年12月22日,李雪三在北京病逝。为纪念他,新华社发了消息。1993年1月3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总后勤部原副政治委员李雪三将军逝世”的讣告,并于2月7日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刊载。同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解放军高级将领、李雪三的老战友李聚奎、孙毅、谭友林的联名文章《浩然正气写春秋》,回忆缅怀李雪三的战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