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9月06日
养老更多新期待听听老人最盼啥
本报记者 梁智玲
刚刚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指出,我市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养老服务网络,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持续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用心、用情做好养老服务,让我市的老年朋友对幸福晚年生活有了更多期待。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近不同年龄段的老年读者,听听他们对我市养老服务建设的心声。
市民石庆玲今年64岁,她近年来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方面。报名上老年大学,学习舞蹈、绘画等多门课程,生活虽然忙碌,但是特别充实。“刚退休那几年,并没有把自己当成老年人,总觉得晚年距离自己还很遥远。可过了60岁,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身体与之前相比有很大变化,养老问题必须得面对了。”她说。
如何养老?对于石庆玲来说,她目前关注的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她说自己目前处于“小老人”阶段,身体状况还好,与年轻时相比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更多的关注点在于找到生活的乐趣,让目前的生活过得有趣味、有活力、有意思。“找到志同道合的同龄人,一起学习、发展兴趣爱好,共同度过晚年时光,是我们这个年龄段很多人的想法。”她说,希望社会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平台,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处于不同年龄段,对养老的需求不尽相同。市民毋风云今年76岁,她对养老的关注点在发展居家养老方面。早在前几年,她还是活力满满的银发志愿者,积极为社会奉献余热。随着年龄的增长,日常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她对晚年生活的期待也有了改变。她说,子女都忙于工作,不能在身边常陪伴,日常和老伴生活在一起,居家养老大概率是以后的晚年生活状态。在养老过程中,助餐、助浴、助医等养老服务日后可能都会用得着,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正是和她一样的老人所期待的。
事实上,我市在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去年以来,我市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资金补助、市场运作等方式,探索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专业化照护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顺利完成了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一年来,全市建成家庭养老床位1906张,为3790名老人提供了14.6万人次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有效满足了全市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让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在我市一些老年人集中的小区,物业公司也积极探索物业+养老服务模式,通过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开展老年助餐服务等方式,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居家养老是多数老年人的选择,在距离老年人最近的地方,一定会有养老服务需求,为小区里的老年人提供生活便利,也是物业融合发展的方向。”我市一家物业公司的负责人说。
机构养老正成为老年人的养老选择。在我市一家养老机构入住一年多的一位老人说:“经过多方面考虑,再加上实地了解情况,最终选择了在养老院养老。这一年多来,生活很有规律,心情也不错,真是无忧无虑的晚年生活。”记者了解到,这位老人今年81岁,在老伴去世后选择了机构养老。他说,孩子们每周都到养老院看望,周末会在养老院陪他一起吃饭。养老院对他的照料也很精心,每天有同龄人一起锻炼身体、聊天、打牌,并没有感到孤独。
机构养老作为众多养老方式的一种,近年来也被越来越多家庭认可。我市在加大养老机构建设、培养养老服务人才方面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给予了多方支持。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我市将聚焦养老服务,加快建设融养老、救助、安全为一体的智慧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全覆盖,推动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落实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和失能老年人护理制度,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开发老年休闲度假服务和老年健康产品,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