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9月06日
172家村史馆:
留住乡愁 激活记忆
本报记者 赵改玲
武陟县西陶镇西滑封展览馆一角。
山阳区中星街道李贵作村史馆。
马村区马村街道白庄村史馆一角。
修武县七贤镇韩庄村史馆。 (图片均由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提供)
如今,到村史馆里寻觅乡愁,已成为不少人乡村游的新选择。
记者昨日从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获悉,近年来,结合焦作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特色,从实用性与时代性出发,鼓励广大乡村充分挖掘当地资源,打造了一批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家风家训、历史典故、乡贤名人为主题的村史馆,在传承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市共建有村史馆172个,另有拟建、在建村史馆20个,村史馆覆盖率位于全省前列。去年6月,马村区马村街道白庄村史馆被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确定为首批河南省村史馆示范点之一。
展现乡村文明的窗口
老辈人用过的农具、泛黄的老照片、曾经用过的生活用品……走进村史馆,和浓浓乡愁撞个满怀。
记者从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获悉,我市将村史馆建设纳入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坚持以党建引领、历史沿革为主线,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以见证发展、激励当代和启迪未来为目的,充分利用现有文化阵地、历史建筑、村民旧居、闲置公共用房和教育活动室等,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积极探索实践,持续推进村史馆建设。
比如,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的白庄村史馆,就是利用现有的文化广场闲置公共用房,对原村史馆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再次设计布展,丰富馆藏物品,充实陈列内容,充分利用大型沙盘模型、灯光平面展板、实物展示、投影、大型电子屏等多媒体现代化技术形式,使村史馆的展示内容和装饰色彩以及显示方式更加丰富,进一步增强了展览的视觉效果和感染力,也使村史馆成为乡风文明的窗口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前沿阵地。
一村一品,一馆一景
漫步在村史馆,仿佛穿越在时光隧道,时间好像在这里凝滞了。据悉,每个村史馆按照“一村一品”“一馆一景”的原则,以组织建设、村史沿革、村规民约、民俗风情、乡贤名人、家风家训、发展成就等为基本内容,通过在提升乡土味上下功夫,用群众视角深度挖掘本村特色,用文化符号记录乡村发展变化,让村史馆成为乡村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以司马故里展览馆、兄弟书屋为文化载体,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图片、实物,全面展示了“院士之乡”“黄河文化第一村”等独特历史文化内涵,实现了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武陟县西陶镇西滑封展览馆融声、光、电、多媒体为一体,全面展示了西滑封村从一个“糠包村”到“全国文明村”的奋斗历程,今昔对比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高新区苏家作乡寨卜昌村以红色教育为主题建设村史馆,通过挖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在本村组建成立的革命历史,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被命名为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打造焦作村史馆品牌
近年来,我市编纂了一些代表地域文化的村志、乡镇志。其中,《安乐寨村志》入选第六批中国名村志丛书,《恩村志》被国家图书馆永久典藏,《西滑封村志》《寨卜昌村志》成功申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这些志书从不同视角展现了乡村本土发展情况。村史馆建设通过认真研究、挖掘展陈内容,将展陈与乡镇村志紧密结合,把地情或地域文化的精髓内容提炼出来,重点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通过坚持对标一流、精益求精,打造焦作村史馆品牌,全面展现焦作美丽乡村新形象。
那么,村史馆建设带来了哪些效益?记者从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找到了答案。
为乡村振兴添动能。将村史馆纳入红色旅游、民俗风情游等线路,采取“村史馆+旅游”“村史馆+民俗”的宣传模式,不仅使村史馆成为文化观光点、民俗体验点,也成为文化价值与经济产业连接点;扩大村史馆宣传面,利用线上线下双渠道,使村史馆人气逐渐“旺”起来,也让展品“活”起来,同时带动乡村游发展,为村级旅游业增添新的血液,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
村史馆里看变迁。一个村,一部史,通过村史馆中陈列的物件,一段段历史被重新挖掘,一个个乡风民俗也被记录下来。同时,乡镇村志中收录的农村生产情况和生活趣事的民间谚语、婚丧习俗、民间传说和代表人物等,极大丰富了本土文化的历史内涵,也详细记录了农村的文化变迁,能够让曾经的历史故事重新走进当地百姓的生活,是留住乡愁、弘扬民风和保持传统的有益载体。
村史馆里忆党史。通过深入挖掘各村党史村史、文化底蕴、民俗风情,把一张张弥足珍贵的图片、一件件充满岁月印痕的物件、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作为活教材,让广大党员群众直观感受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让老百姓看得到家乡的发展及党在建设发展农村过程中的作用和功绩,进一步激励大家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也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建设家乡作出更大的贡献,确保红色文化代代相传。
走,到村史馆里觅乡愁,一定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