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23日

土信传奇

□凤 毛

(上接8月16日A07版)

王朗的追兵止步于岸边,他们料定刘秀军马定然会压碎冰层,葬身冰河。然而,刘秀及众将士竟然顺利抵达对岸,成功摆脱了敌人的追杀。

刘秀平定天下,称帝洛阳,是为光武帝。刘秀念念不忘当年那一次脱险,还有当年那一餐无比美味的杂烩粥饭。

刘秀带人故地重游,察知那一条河名叫滹沱河,那一天是农历腊月初八。

刘秀诏告天下,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食用杂烩粥饭。这就是腊八粥习俗的来历。

腊八粥也称滹沱饭、滹沱麦饭。后来,各地纷纷出现胡辣汤、油茶、糁汤、水席杂烩汤等,都是滹沱饭的变种。

后来,人们常常食用的糊涂饭,应当是滹沱饭的误读。

汉明帝刘庄时期,佛教传入,开创以佛教治天下。汉明帝察知农历腊月初八是佛诞日,就更加认定汉室复兴全靠佛祖保佑,遂赋予腊八粥习俗以感念佛祖的意义。

滹沱饭一时间风行天下。滹沱村众多,遍布各地的有趣现象,或源起于迎合皇帝,或源起于崇信佛祖。

杜严根据滹沱饭仿制而成了杂派儿饭,用以识人辨人,以选取良好的商业合作伙伴。

杂派儿饭是一种含有一定量荤菜和一些怀药食材的杂烩汤饭,搭配一个杠子馍。杂派儿饭是一个套餐,而不仅仅是一份杂烩饭。

派的原意就是一种面点,比如蛋黄派、苹果派。派,指的是这种食品中面食的那一部分。把派字用到杂派上面,反映了杜严接纳西学的开明精神。把杂派儿写成杂拌儿,把杂派儿饭排除了杠子馍,都是错误的。

杜严认为,深入了解一个人,光听他本人自我表白、光听别人议论是不够的,只有放在一定的利益关联环境中,细致观察,才有可能较为深入地了解其人品。杂派儿饭成本低廉,成为杜严招待所有来访客商的标配。

杜严用杂派儿饭招待客人,客人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认为自己受到了慢待而勃然大怒,有的当面不悦且背后使坏,有的不予计较泰然处之,还有的赞不绝口。

杜严据此选取合作对象。对那些怒不可遏、怨气十足的人,坚决封杀;对那些泰然处之、有赞有赏的人,果断重用,放手合作。这样下来,一些商业实力很强的合作对象也被果断放弃。

一时间,义兴隆的经营面临很大困难。杜严顽强顶住压力。

圈内人士对杜严的做法颇有微词。杜严坚称,这就是取舍,其尺度和标准就是信和义,就是诚实守信和天下大义,就是能不能做到兼济天下。

出乎预料的是,杜严的经营很快好转,并且使义兴隆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商号。这完全得益于杜严用杂派儿饭“慢招待”,能够大量启用那些大义格局的开明之士。

光绪三十年,杜严考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遂放弃义兴隆的经营,离开博爱县。但是,他创造性开创的义商理念、儒商模式,让当地怀商争相仿效。

可义商理念、儒商模式十分深奥。义利之辨很难懂,儒与商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矛盾,如果没有深刻的儒学根基和广博的商业胸襟,很难处理好这一层层矛盾关系。

果然,在学习杜严的过程中,有的浅尝辄止,有的半途而废,更多的只是学了一个表皮。他们学着用杂派儿饭招待客商和客人,却把识人辨人的功用忽略了。

民间也常常用这种套餐待客,这种“慢招待”一步步形成了博爱人的“小气”“抠”的群体印象。

但是,领略杂派儿饭妙用、领会怀商义利真谛的怀川人依然大有人在。他们试图去真正理解杜严的大方与大度,学习杜严完美的人格和精神,从中真正感受以杜严为代表的怀川商人“假小气”“真仗义”的风骨。

杂派儿饭美味异常,逐渐形成了地方特色食品。

四、清化姜糖膏

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70寿辰,特开“恩科”,这就是著名的“甲辰恩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杜严参加了这一次科举考试。

本次科考的试题与前代截然不同,中西合璧,古今杂糅。考生若非通晓古今文理,恐连题目为何意也不尽知。

但是,这些题目恰恰十分符合杜严的胃口。最终,杜严获取第十一名进士,入选翰林院为庶吉士。

杜严之所以成绩优异,与他平时的见识见地有关,与他注重提升自己的西学素养有关。

时人把中方的所教所学称为“中学”,把西方的所教所学称为“西学”。有人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西学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先进的自然科学、数学逻辑学的学习和研究,体现在质疑精神和实证态度。

而中国的教育和科举考试,完全成了禁锢读书人思想、奴化读书人行为的工具。

当西方的坚船利炮击碎满清天朝上国迷梦的时候,士大夫才惊讶地发现,一代代人苦苦钻研的圣人之言、经世之道,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武器的批判终于让民族精英放下高傲。大清王朝内忧外患,苟延残喘,王朝的灭亡已然进入倒计时。

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如焚,都在深入思考导致这个国家积贫积弱的“病根子”为何,纷纷加入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

杜严从科学精神缺失的角度,思考得更为深刻。

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对万事万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对本质和规律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科学和科学精神始终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中国的科技发明长期处于沉寂状态。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教育的权力被垄断,教育专注于统治伦理,不关注自然科学,更不注重科学精神,把民族精英的精气神都导向统治之术,科学只能在夹缝中发育。

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为什么会缺失科学认知和科学精神呢?

杜严研究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远古时期的那一场“神仙打架”。

鸿钧老祖的三位弟子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在碧游宫封神大战以阐截二教之争为主线展开。灵宝天尊摆下诛仙阵,两位师兄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联手,加上西方教二圣外援,上演了四圣会破诛仙阵的好戏。大战以截教的覆灭而宣告结束,元始天尊执掌的阐教成为“玄门正宗”。截教不复存在,那么,灵宝天尊去了哪里?至今也没有谁能说得清楚,只知道灵宝天尊来到了西牛贺洲。

这里不得不说,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神仙,具有体系性与功能性。具体到三清上,元始天尊主导的是物理能量,灵宝天尊主导的是智慧能量,道德天尊主导的是情感能量。三种能量本质不同,却构成了一个体系,这就决定了世界和人的千差万异。

开眼看世界,发现差距在科技。放马赶世界,下定决心办教育。杜严把自己主导的教育称为现代教育,也就是以现代自然科技知识为重要内容的教育。

从日本留学回国,杜严就给清廷上书,痛陈兴办现代教育刻不容缓。

在河南筹备咨议局期间,杜严不放过一切时机,主导全省上下兴办现代教育。

在担任咨议局咨议长、省政府秘书长期间,他联合时任教育厅厅长的李敏修,克服重重困难,创办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子出国学习先进的科技知识。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后演变为河南大学,在杜严的主导下,学校的学科设置一度实现了突出理工的特色。

晚年的杜严回到家乡,任何名份身份不要,只保备一个教育协会负责人,亲目创办学校,依然是突出科技教育。

由于中国四书五经教育的根基太过深厚,尽管杜严不遗余力倡导科技教育,效果依然差强人意。

杜严心想,中国的教育需要还魂。还个科技教育的魂魄,因灵宝天尊西行而失去,我们必须将其招还。

杜严改进发明了清化姜糖膏,大力倡导人们制作并消费姜糖膏。他告知人们,清化姜曾为尝百草的神农氏、白蛇传中的许仙还魂,提倡人们食用姜糖膏,目的无非就是时刻警醒人们,不忘科技落后,奋力赶超世界。

富甲一方的杜严始终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他看到西方强在科技,就斥巨资与老师李敏修一起创办了留美留欧预科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