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20日

乡村旅游

绘出“博爱最美模样”

本报记者 宁江东

博爱县寨豁乡探花庄村美丽的乡村公路。

博爱丹河峡谷露营地。

“咱村有戏”活动走进西张赶村。

本报记者 王龙卿 摄

博爱青天河知青村。

于庄的石磨。

近年来,博爱县以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为载体,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本土优势生态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打造了一批和乡村旅游高度契合的“竹林水乡网红村”、丹河峡谷古村, 一举实现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高度融合,蹚出一条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旅游共进共赢的“博爱路径”。

一村一策

打造“博爱最美模样”

为重现“竹林水乡”盛景,博爱县按照“全域实施、重点推进、逐村规划、一村一策”的思路,分批确定26个乡村建设示范村,聘请高水平设计公司,立足各村自然资源、产业优势、文化资源等进行规划设计,打造五类特色精品村。

如西张赶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旅游得到迅速发展。去年国庆节期间一日四次荣登央视,今年春节又再次一日两上央视,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因地制宜让村庄“各美其美”。在高位布局乡村建设和乡村文旅时,博爱县在全域美的同时,更注重让村庄差异化发展实现“个性美”。清化镇街道前莎庄村和许良镇泗沟村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正谋划和西张赶村错位发展,村庄改善提升和竹林游乐项目稳步推进。

五类宜居宜业特色村庄在火热打造。以泗沟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型村庄,以文旅文创融合为切入点,结合村庄现状打造竹林乡村,激发产业活力形成乡村产业互动;以下期城村为代表的城郊融合型村庄,聚焦村民人口多、商业基础好、市场较为繁荣等优势,着力打造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带动周边10余个村庄群众消费;以小王庄村为代表的产业带动型村庄,立足孝敬蔬菜产销优势,与辖区内蔬菜专业合作社结成共建关系塑造特色菜园,营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以柏山村为代表的文化引领型村庄,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柏山缸、红色文化刘聚奎故居、古地道等文化元素融入村庄打造过程,着力打造红色柏山旅游度假村;以水运村为代表的乡风文明型村庄,突出“礼、信、仁、义、智、孝”的文化思想,以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为抓手,着力打造“文明水运、文化水运、生态水运”。

一步一景

丹河古村焕发生机

尽管立秋已过,但大家期盼的秋高气爽却迟迟未至,持续的高温天气让人酷热难耐,仍有一辆辆小汽车鱼贯驶入丹河峡谷古村博爱县许良镇下伏头村、许湾村、于庄村……

“孩子放暑假了,想出远门天气又热,这里离家近,最主要是凉快,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沁阳游客李莉已经陪孩子在这里玩了一上午,孩子的热情丝毫不减。

丹河水是博爱县最突出的资源优势之一。该县北部山区,一泓丹河串联着一个个秀美的古村。这些传统村落沿着天然的山势、水流走向建造,背靠虎头山、龟背山等俊美山峰,面朝清澈见底的丹河。

于庄村是沿丹河古村的其中之一。依托丹河峡谷依山傍水的优势,吸引不少游客,当地群众也纷纷开始开办民宿、农家乐。村里推出了水上划船、网红桥、呐喊泉等特色项目,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打造乡村旅游新场景,成为周边旅游“网红村”——这个只有170口人的不起眼村落,年接待游客达20多万人次,高峰期日接待游客达3000余人次。

在于庄村的辐射影响下,沿丹河其他各村也“各显神通”,吃上了“旅游饭”。下伏头村紧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佛滩摩崖石刻,该村以圆石为元素还原生态村庄,改造提升村委会、老影剧院、小游园等,将党建美学、乡村民俗等多种元素融入特色民俗旅游村的建设。

许湾村被焦作市列为首批红色资源旅游访问点,曾是著名的抗日武装根据地之一,吸引了众多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及游客来此接受红色教育、开展研学活动。

以于庄村为代表的沿丹河古村凭借良好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蹚出了一条以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城乡增美、文旅增效、百姓增收的绿色发展之路。

目前,博爱县正在积极打造丹河峡谷国际旅游度假区,将丹河沿岸优美的田园风光、乡村民宿、特色餐饮、户外露营、亲水休闲、民俗体验、休闲采摘等串珠成链,解锁乡村旅游新场景。

曾经隐没于丹河峡谷中的一个个传统村落开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游客和村民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文化赋能

乡村旅游越来越火

无论是西张赶村、前莎庄村等打造的“竹林水乡”,还是于庄村、下伏头村在丹河沿线建设的山客露营基地等乡村旅游新业态,都离不开村庄背后本土文化的“加持”。

如何让本土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博爱县注重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让这些资源厚植乡村发展中,成为独特的博爱文旅Logo。

城郊融合型村庄鸿昌街道下期城村,聚焦村民人口多、商业基础好、市场较为繁荣等优势,将打造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吸引周边群众和游客消费;孝敬镇小王庄村立足蔬菜产销优势,与蔬菜专业合作社结成共建关系,塑造四个特色菜园,营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齐村则以齐心、齐力、齐家的“三齐”精神助力乡村建设,充分挖掘传承许氏文化、孝文化、农耕文化等本土优秀文化元素,以文化为乡村建设铸魂。

柏山镇柏山村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柏山缸、红色文化刘聚奎故居、古地道等文化元素融入村庄打造过程中,着力打造红色柏山旅游度假村;水运村推进历史文化、自然景观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文明水运、文化水运、生态水运。

走进博爱乡村,处处覃怀文化。不可复制的地域标签,将满足更多游客的亲近感,提高他们的体验感。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博爱县文广旅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