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20日
非遗“点亮”博爱文旅新生活
本报记者 赵改玲
市级非遗博爱九街龙灯。
国家级非遗月山寺八极拳。
博爱水席。
博爱竹编。
有1000多年种植历史的博爱县怀姜。
说起“太行竹林水乡”博爱县的文化,那里有醉人的美食、迷人的非遗,还有那令人血脉偾张的武术,美食、非遗、武术,组成了博爱县那醉人的文化,绽放出别样精彩。
倾力打造中原健康美食之都
说起博爱美食,很多都已刻入我们的骨髓,豫竹方便面、博农酸奶;在民间美食里,屠王大骨头和燕京啤酒很配哦;还有那令人心心念念的博爱杂拌、水席、牛肉面等。说起博爱美食,总是令人齿颊流香、垂涎三尺,“吃在博爱”成为吃货们的共识,博爱美食也成为很多游客的“伴手礼”。
据了解,博爱县域内各类特色美食小吃56种,“四大怀药”被誉为“国药瑰宝”,清化姜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特别是健康美食方面,博爱有豫竹方便面、燕京啤酒、杰航牛肉和肉、乳、菜、果食品深加工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一个集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城市“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于一体的圆梦之地。
博爱将建设沉浸式文化美食街区项目。该项目占地约3万平方米,利用博爱老县委大院内的大杨树、旧建筑等独特优势,结合博爱特色美食与文化旅游,以“美食+演艺+文化”的模式,打造集特色餐饮、小剧场、非遗项目、文创产品于一体的沉浸式特色文化美食街区,建设成为“一站式”特色美食基地。
打造中部健康美食之都。博爱县现有小车牛肉、大骨头、绿豆凉粉、黄金烧饼、炒鸡茸等特色小吃56种,其中包含12个“河南老字号”和8个市级以上非遗。目前,该县正集中力量布局食品产业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豫竹方便面、博农牛奶、伊清杰航牛肉、博爱丸子、孝敬蔬菜等休闲、绿色食品,力争到2026年形成健康美食产业集群,将博爱打造成为中部地区独具特色的健康美食之都。
“欢迎大家常来博爱,体验一下‘太行竹林水乡’的人文风情,感受一下博爱热辣滚烫的特色美食,看一看博爱的高质量发展变化。”博爱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武术之乡名震一方
在每年的红叶节、全民健身日、樱桃节上开幕式上,也是博爱武术闪亮登场之时。
流行于博爱县境内的主要拳种有长拳、炮拳、洪拳、少林拳、太极拳、四方拳等;器械有刀、枪、棍、剑、三节棍、绳标、钩、镗镰等。其中,传统武术拳种有20余种。八极拳系月山寺高僧崇苍所创,200年前流传大江南北成为全国著名拳种,《覃怀志》《中华武术大词典》《中原文化大典》等均有八极拳的有关记载。目前,八极拳习练者县域内达4000多人。除八极拳外,地方传统武术拳种还有:三街的炮拳,大中里村的小架太极拳,冯竹园村的前半截架、后半截架,下水磨村的长拳,西庄的盘拳,黄岭村的镗镰、柺、二节梢、花枪,王堡村、九府庄的王堡枪,孝敬、前庄西村的大架太极拳,张茹集、北里、赵郭村的软十三等。
八极拳发源于博爱县月山寺。金大定二十五年,即1185年,月山寺第二代主持崇苍集各派武学之精,融各派武学之长,创立该拳。清乾隆皇帝巡游月山寺时诗赞该拳:“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依托风景秀美的月山寺景区,八极拳世代相传,不仅在博爱大地广为流行,而且传遍大江南北。
2008年6月,博爱县八极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2009年,月山八极拳民间第三代传人马德行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遗名录月山八极拳代表性传承人”,为八极拳的进一步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八极拳成为博爱一道亮丽的武术品牌。
2015年,博爱县成功创建“全国武术之乡”。每年举行数次大型武术比赛和会演,在浓厚的习武氛围助推下兴起了十几家各级各类武术馆校及协会组织,博爱县武术协会、博爱县猿仙通背拳研究会、博爱县朱天才太极拳研究会、博爱县麒麟鞭陀协会、博爱县八极文武学校、月山八极拳培训中心、耀阳武馆、博武武馆、铭德武术俱乐部、武之星武术俱乐部等,已成为传承弘扬我县武术文化、培养武术人才的有力支撑,每年参加活动的习武人数达1.5万人次,有力的推动了博爱县武术活动的开展。博爱县武术代表队曾在全国武术之乡比赛中取得团体总分位居全国第十一位、河南省第一位的优异成绩。
博爱非遗绽放别样光芒
今年年初,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公布了“民族瑰宝舞之传承”2023河南传统舞蹈展演活动评奖结果,博爱县的鱼拱莲舞荣获一等奖。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灵动清新、欢快喜悦、莲叶轻舞、荷花映红的鱼拱莲舞一出场就袅袅婷婷、惊艳全场。
“鱼拱莲舞是博爱县的省级非遗,寄托了群众期盼‘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的美好愿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这次表演的鱼拱莲舞异彩纷呈,场面壮观震撼,赢得了一致好评和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博爱县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胡花玲介绍。
“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脚如
钻。”除了鱼拱莲舞,该县的月山八极拳也成功入选了国家体育总局“2023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
博爱县非遗文化资源丰厚,发展潜力巨大,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是省“书法之乡”、全国“武术之乡”。多年来,博爱县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紧紧围绕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非遗文化资源作用,助推该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该县持续提升乡村文化阵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贯彻落实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截至2023年,全县共注册乡村文化合作社77家,线上线下共惠及群众25.58万余人次。
该县先后荣获了河南省首届和第二届“惠民文化节”集体组织奖;荣获了2022年度、2023年度焦作市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优秀组织奖,2023年焦作市春节优秀文艺节目展演先进单位,2023年度“诗意焦作”第三届诗词大赛优秀组织奖,2023年焦作市首届传统武术大赛集体组织奖和2023年“新时代、新农村”焦作市农村摄影展集体组织奖。
文化遗产方面,境内龙山文化遗址、北魏摩崖石刻、隋唐摩崖造像、古丹道、大运河永济渠首等历史文化遗迹星罗棋布。有以八极拳、清化竹器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止戈于武”的八极文化、“清幽隐逸”的竹林七贤文化、“以药兴帮”的怀商文化,交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果你到博爱走一走、看一看,相信博爱一定会给你们带来美好的回忆,一定会给你带来新发现、新收获、新惊喜、新契机!
(本版图片均由博爱县文广旅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