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20日

山阳区:

山水南太行 休闲在山阳

本报记者 原文钊

龙源湖公园鸟瞰。

南水北调文旅小镇。

恩州驿古街。

恩州古驿·汉风雅集。

汉风唐韵。

非遗文创。

核心提示:

从水天一色的市龙源湖公园,到汉风唐韵的恩州驿古街,再到黄龙山体育公园……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阳区文旅产业发展蹄疾步稳。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山阳区聚焦“热情焦作、好客怀川”城市旅游品牌,拼搏竞进、勇争一流,坚持以文化为魂,全力打造“山水南太行、休闲在山阳”康养休闲目的地,为我市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春节期间,山阳区“怀川·民俗文化节”“恩州古驿·汉风雅集”等特色文旅活动异彩纷呈,共接待游客144.3万人次,拉动辖区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旅游消费5.29亿元。《人民日报》头版、人民日报客户端等中央媒体进行了重点报道,央视《乐游新乡村》栏目组专程走进山阳区进行节目录制,进一步擦亮了焦作城市旅游品牌。

发展思路

以文化为灵魂,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将城市里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系统地整合起来,使游客能引得来、留得住、可消费。

全域谋划

深挖山阳厚重历史文化及资源禀赋,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构建“一山一城一镇一街一园一中心一商超”的“七个一”发展格局,持续叫响“千年山阳”文旅品牌。

重大文旅项目稳步推进

恩州驿古街作为焦作夜游的代表性项目,建成开街后持续开展沉浸式活动。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28万人次,实现经济效益1.06亿元。

典礼学书历史文化展览馆于2024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AAA级景区,二期新增5G全息投影体验馆、文化广场等,目前已投入运营。

陶瓷工业文化创意园项目致力于将陶三打造为焦作市工业遗址的领军式地标文创园,目前正在快速推进,拟定于2025年年初开业运营,将重塑焦作“陶瓷文化”IP品牌。

黄龙山体育公园项目成功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1920万元,目前正稳步实施。

南水北调文旅小镇目前正在积极招商推介,持续跟进黄河文投、上海腾熙等相关公司洽谈合作运营。

和圣祠山阳图书馆项目已开工建设,致力于将柳下惠的“和圣文化”打造成为新的文化IP。

文化旅游活动异彩纷呈

今年春节期间,山阳区积极开展“怀川·民俗文化节”“东方红山阳集”“恩州古驿·汉风雅集”“承享新春嘉年华”等新春文化活动,尽显霓彩华灯、城市烟火,展演非遗文创、节目荟萃,构建文商旅消费多样化新场景,扮靓城市“文旅地标”,刷新城区“留量名片”。特别是“怀川·民俗文化节”,持续一周每天游客量超10万人次,接待游客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全方位带动了文旅市场经济发展。五一期间,恩州驿古街开展“怀庆集”暨怀川美食文化节活动,将美食、赛事、娱乐、民俗体验融为一体,打造全员沉浸式游览氛围。端午期间,该区开展“舞龙庆端午·活力耀山阳”“恩州驿端午奇妙游”等活动,打造集非遗、美食、文创、演绎、娱乐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文旅消费新体验。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今年上半年,该区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太极文化百村行——咱村有戏”中星街道李贵作村夏季“村晚”、山阳区“戏曲踏青快乐会”、庆“五一”书画篆刻优秀作品提名展等线下活动115场次,线上活动20场次,共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

持续挖掘非遗项目。今年上半年,该区新增6个区级非遗项目,目前五城区区级非遗项目总数第一;依托节庆、文化遗产日开展“多彩非遗闹新春·祥瑞龙腾过大年”山阳区非遗展示、非遗寻龙大会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奇妙游等系列活动,受到了游客的广泛青睐。

文旅市场安定有序

落实好“六查一打N整治”专项行动。重点做好五一、端午等重要时段文旅行业安全稳定工作,对辖区内景区、文化场馆、娱乐场所等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

持续加强舆情监测和风险研判。及时高效处置涉文旅行业各类投诉举报81件。今年上半年,该区共出动检查人员460余人次,检查行业740余家次,发现隐患51处,均已指导行业整改完毕。

加大对辖区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联合多部门,邀请安全专家逐个进行隐患排查。今年上半年,该区共为11家机构办理了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办学审核同意书》。

组织开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目前,该区已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95人,新增技能人才56人,新增高技能人才36人,圆满完成年目标任务。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山阳区将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聚焦“三新”建设,拼搏竞进、勇争一流,充分发挥文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以更加明晰的思路、更加有力的举措,立足辖区文旅资源优势,努力构建文体商旅发展新模式,持之以恒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打造更多具有山阳辨识度的文化IP和优质文旅产品,为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贾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