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20日
温县
打响太极文化牌赋能太极产业兴
本报记者 陈 彬 本报通讯员 崔 鹏 张 昊
万人太极拳展演。
5月2日,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近千名太极拳爱好者在集体演练太极拳。
家庭武馆。
太极拳名家陈炳在指导罗马尼亚学员多罗父子三人练习太极拳。
共享太极,共享健康。
从家传武学的一家之拳,到全世界见证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薪火相传的文化根脉,到航天员“巡天太极”天地连线……今天,太极拳已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太极文化产业也成为温县与世界对话的名片。
太极拳何以从地方走向世界?太极文化是如何开启“世界太极IP”产业高能发展新篇章的?
文化强磁力 引来八方客
太极拳申遗成功后,为进一步助推“太极风”风靡海外,温县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太极拳在全球的影响和传播范围日益扩大。”8月5日,陈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冲说,“仅每年暑期就有数万人来陈家沟学拳、参赛,其中,‘洋弟子’占比越来越高。”当日,中文名为陈一梅的俄罗斯朋友就在该村广场教“洋弟子”学拳,作为太极拳忠实爱好者,这是她第十一次带领学员来陈家沟。
据了解,温县现有太极拳武术馆校52所,拳师1000余人,其中半数以上长年在全国各地传拳授艺。今年年初以来,陈炳、陈自强等太极拳名家前往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德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开展太极拳培训。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日益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近年来,温县成功举办包括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套路比赛、国际太极拳大赛在内的多项高规格赛事,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太极拳爱好者参与,提升了温县的国际知名度与文化软实力。同时,温县积极打造地方特色赛事,如温县武术锦标赛、太极拳交流大赛等,激发群众参与太极拳运动的热情。
太极聚人气 助力破圈层
为了促进太极拳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温县制定出台了国家级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建设传承馆的支持政策,在县文旅产业规划区内为太极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零收益提供4亩土地建设非遗传承馆,实施“大师回归工程”。
此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设陈正雷、陈小旺、朱天才和王西安4个太极拳非遗传承馆,充分利用国家级太极拳非遗传承人的影响力,以名师效应推动太极拳文化传播,增加陈家沟景区人气,平均每年吸引1万余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拳师前来寻根问祖、切磋交流。2023年,各机构举办赛事活动5场,来自国内外的6000余名弟子参赛,其中外籍人员400余人,大大提升了太极拳的对外影响力。
此外,温县还积极开展各类太极拳活动,每年举办省级以上赛事20余场,特别是2023年高标准承办“一赛一节”,精心举办“太极·说唱”对决赛,太极拳在年轻人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与抖音合作开展“太极拳潮起河南”,点击量突破1亿;与Keep合作打造“太极+Keep”,线上体验人次数百万;通过太极拳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等“六进”活动,让太极拳融入民众的生活。
文旅多业态 融合新篇章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近年来,温县紧扣省、市党代会提出的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围绕以太极拳为主线的特色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策划先行、品牌引流、提质升级,积极打造“豫见太极 醉美温县”文旅品牌,初步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面提振文旅消费市场,持续拉满文旅消费热度,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太极智慧、文旅力量。
太极拳“+培训”“+康养”“+旅游”等产业的延伸,推动温县太极拳疗养功能升级,培育了健康、美食、医疗等领域10余个康养品牌和休闲产业;推动温县全域生态提升,焦作市首次向世界推介“寻根太极·康养福地”康养旅游线路;推动温县太极拳养生、科研、传媒等人才质量提升,线上线下数亿人“共享太极、共享健康”。
今年“五一”期间,温县文旅持续出圈出彩,再度彰显魅力,成为美好假期许多人争相奔赴的“诗与远方”。据统计,全县共开展研学游、赛事游、观光游、采摘游及美食嘉年华等五大类11项活动,吸引游客6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00余万元。
“太极拳是世界的遗产、人类的财富。温县将深入挖掘太极文化资源,持续完善要素、丰富业态,推动太极拳与工业、农业、康养、研学、体育等融合发展,提升太极拳在全世界的美誉度、普及率,着力打造‘太极文化之城’。”市政协副主席、温县县委书记杨磊说。
(本版照片均由温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