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20日

活化利用赋能文化新活力

本报记者 王玮萱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展现了新时代文旅生活的非凡魅力。

如今,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焦作,人们正沉浸在多彩的文旅生活中。

焦作,既是文物大市、非遗大市,又是旅游大市,文化与旅游的双向奔赴,成就了这座太行山下城市的别样韵味。

特别是到了旅游旺季,当您走在焦作的大街小巷,走进各县(市、区)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或来到偏僻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您一定会在赞叹焦作山水之美的同时,被焦作的优秀文化所感染。

融入焦作,遇见全新的文旅生活。

2023年11月6日,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携大型红色现代怀梆戏《杨介人》唱响京城。这是时隔6年后,焦作稀有剧种——怀梆戏再度登上首都大舞台,这也是焦作依托文旅融合“复活”老剧种的点睛之笔。

近些年来,在国家、省、市资金的扶持下,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深挖地方特色文化,接连排演了《曹瑾还乡》《红色交通线》《怀州星火》《姐妹花》《大芒小芒》等大戏。这些大戏的问世,让游客来焦作有“戏”可看。

焦作非遗文化越来越活跃。2023年12月17日,我市编制出台了我国首部关于太极拳保护的法规《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在太极拳发源地率先找到了保护、传承、发展太极拳文化的新路径。

游客来焦吃什么、玩什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在两年前,我市就推出了49家非遗老字号特色美食门店、打造了25家非遗工坊。游客来焦,按图索骥,寻找快乐。

无独有偶。

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端午假期中,焦作市“四大怀药”集市在恩州驿古街开市了!此次活动中,13家生产加工销售“四大怀药”企业表现踊跃,山药粉、山药酱、怀菊花茶、怀地黄泡菜……让游客目不暇接,大饱口福。

今年5月1日,温县张保忠太极武院的师生们上午还在恩州驿古街表演,下午就走上了云台山小寨沟舞台。逢文旅热季,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武陟黄河飞龙队长年在各景区(点)演出,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表演队走向了大舞台,已是文旅市场的香饽饽。

2023年中秋节、国庆节,市文化馆组织非遗项目走进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焦作影视城等展示展演。同时,该馆还邀请景区讲解员通过焦作非遗官方抖音、微信公众号平台在线直播讲非遗,总计在线浏览量达6.5万人次,进一步扩大了焦作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也为文旅市场制造了亮点、看点、经济增长点。

不仅非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而且在焦作各县(市、区)博物馆,各类与文物相关的文化活动也是异彩纷呈。每逢节假日,不管是本地人还是游客,总会走进博物馆,深度接触这座城市。博物馆研学游,已成为焦作文旅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023年,“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景区数字化项目、温县小麦博物馆数字化项目入选“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标识数字化项目。乘着东风,这两大文化平台深度开发研学游活动。

温县小麦博物馆是全国首座以小麦为专题的博物馆。其自2016年5月开馆至今,已接待游客30万人次,获《人民日报》点赞。

“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已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研发了“黄河文化研学”精品文旅线路。从“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至人民治河史诗——人民胜利渠渠首,从黄河左岸中下游分界点至沁河入黄河口,再从焦作人民治河壮举——沁河杨庄改道纪念亭至老龙湾险工文化园,仅一条精品文旅线路便串联起了武陟300多年的治河史, 2024年以来已为该县吸引研学游客约3万人。

焦作文化资源丰厚,在全域旅游思维的加持下,这些丰厚的文化资源正在积极转化为丰厚的“文化资产”。

2023年,我市十大群众文化活动成绩突出,作为省辖市唯一代表在全省总结会议上作典型发言。近两年来,每逢重要节庆日,我市上下联动,全局动员,策划推动了“百场非遗项目”精品展、“百场文旅活动新春乐”、“百场主题直播在线看”等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文旅生活,吸引了八方游客。

文化赋能,创造焦作文旅新生活。目前,我市正在着力围绕“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精彩、天天有场景”,构建焦作节会文旅IP,举办“百场展演、千场阅读、万场活动”,点亮焦作城市文化名片。全力打造一批文博场馆类A级旅游景区,推出“跟着考古游焦作”“跟着文物游焦作”系列活动,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打造“三条文化旅游带”“五大文旅片区”,以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引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在今年3月6日召开的2024年全市文化广电旅游工作会议上,《2024年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发布。《要点》指出,今年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不移锚定“两个确保”,围绕新要求、抢抓新机遇、谋求新突破、力争新成效,着力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城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和体验基地,厚植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优势。

远航!远航!焦作文化与旅游互借东风好行船!

图① 博爱清化面塑非遗传承人在介绍面塑作品。

图② 非遗产品展示区内,游客在认真聆听非遗文化。

图③ 云台山岸上服务区民宿一条街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图④ 云台山岸上服务区文艺展演节目吸引游客聚集观赏。

本报记者 吉亚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