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20日

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文艺精品——

怀梆戏《杨介人》何以“燃”成一种文化现象

《杨介人》在清华大学演出后演职人员集体合影。

《杨介人》剧照。

怀邦戏曲学院不断发展壮大。

普及怀邦戏曲。

本报记者 郭树勋

本报通讯员 原钰恒

致敬革命先烈,致敬怀梆艺术。去年,以怀梆戏《杨介人》成功演出为标志,沁阳市文艺精品迎来一个丰收年。

该市去年隆重推出了大型怀梆戏《杨介人》,先后在省内外进行多场演出,深受好评,特别是进京在清华大学演出,2000余名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在剧场回荡,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被誉为“《杨介人》文化现象”。怀梆戏《杨介人》也入选河南省2023年度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名单,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被评为焦作十大文化坚守者先进集体。

这是传统怀梆戏与现代怀梆戏的融合精品,是该市注重文艺传承与创新的丰硕成果。

文艺精品源于传承创新

怀梆戏《杨介人》是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传承与创新的艺术杰作。

怀梆是我国稀有剧种,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表演粗犷激昂、唱作并举,具有独特艺术魅力。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成立于1955年,享有“天下第一团”美誉,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怀梆艺术专业表演团体。

怀梆戏《杨介人》是焦作市文艺精品扶持重点项目,取材于豫北革命先驱、中共早期党员、革命烈士杨介人远赴重洋寻求救国真理,毅然回国投身革命,三次入狱、英勇就义的真实故事。该戏生动地再现了革命斗争经历,对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早日将杨介人烈士的事迹搬上舞台,沁阳市邀请国家一级编剧周明理、国家一级作曲闫新建、国家一级导演陈涛,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创作班底。经过两年努力、五易剧本,该市投资150多万元精心打磨,在唱词、声腔、舞美、灯光等方面精心设计,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以强烈的视觉张力和细腻的情感渲染氛围,彰显现代美感。

该戏立项排练以来,怀梆演员们尽心尽责,一句台词、一种造型、一个眼神……反复琢磨,精雕细琢,力求完美。杨母的扮演者张素礼是国家级非遗怀梆传承人,在排练中听闻母亲病故的噩耗后匆忙赶回老家,安排好老人的后事立即回团排练。杨妻的扮演者李翠红发烧,全身酸痛,依然坚持排练。杨介人的扮演者靳兵,在睡梦中背台词、练动作,从床上掉下,摔伤了胳膊……

小剧种也能变成大剧种

2023年7月23日20时,沁阳市朱载堉音乐大厅内座无虚席,怀梆戏《杨介人》开始首演。气势恢宏的怀梆唱腔,别具一格的灯光舞美,跌宕起伏的剧情节奏,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观众,赢得了阵阵掌声。

首场演出,杨介人的孙子、孙女及玄孙也来到了现场。演出结束后,杨介人的后人将印有“缅怀革命先烈 赓续红色精神”的锦旗赠给了剧组。同时,杨介人家乡崇义镇崇义村的群众代表,也向剧组献上了“大戏慷慨介人颂 唱尽家乡未了情”“老怀梆新调唱英雄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两面锦旗。此外,还有数十名怀梆粉丝向剧组献花,多位网红现场“直播带戏”。

此次首演,由焦作市百姓文化超市、“今日沁阳”视频号、“沁阳文旅”抖音号同步直播,在线人数超5万。《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焦作日报》等媒体对首演盛况进行报道,吸引了众多戏曲专家到沁阳观摩。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树建感慨地说:“小剧团,大手笔,高水平!这部戏保持了怀梆的特色风格,具有极强的思想性、艺术性,不仅剧本精彩,唱词也贴近生活,且将话剧、影视、歌剧等艺术元素融入戏中,具有很强的现代感。我期待这部戏能够唱响怀梆文化品牌。”

在李树建引荐下,清华大学邀请怀梆戏《杨介人》剧组参加校园戏曲节展演。这是继2019年后,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节目第二次走进清华大学。

演出结束后,主办方组织召开了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就《杨介人》剧本结构、演员塑造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指导和建议。

作为豫剧代表人、豫剧推广人,李树建对河南戏曲特别是稀有剧种怀着深厚感情。他表示,稀有剧种要通过走进北京等大都市进行展演,向大家证明民间艺术也能登上高雅殿堂,小剧种也能变成大剧种。

传承创新期待育苗壮苗

怀梆是我省古老稀有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属于梆子腔体系的稀有剧种,长期流行于民间。

近日,沁阳市与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合作开办怀梆戏剧中专班的消息备受关注:年龄在14~15周岁,初中应届毕业,学费全免,可选择大专、本科继续深造,择优录取进入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工作学习,首批招收30名学员……

这是该市解决怀梆艺术人才断层问题,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扬濒危剧种,启动的怀梆“育苗计划”。

新中国成立后,古怀庆府地区业余怀梆剧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55年,该市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怀梆艺术专业表演文艺团体——沁阳怀梆剧团(后划转为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1992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级大赛、展演,为保护、传承怀梆艺术作出了突出贡献。

该市为弘扬和发展怀梆剧国家级非遗项目,与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共同培养协议,设立怀梆戏剧专班,培养一批怀梆传承人。为输送良好生源,今年3月份,该市首先启动了面向全市广大适龄学生开展的选苗选送计划,从困境儿童、孤儿和热爱怀梆戏曲的青少年等群体中,挑选43名适龄学生进行初步的基本功训练。

目前,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在每周六和周日为学生开设怀梆公益课,邀请非遗传承人为学生讲解戏曲知识,邀请名家现场演唱经典唱段,邀请乐队老师乐器演奏,邀请服装老师、化妆老师为学生穿戏服、化戏妆,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怀梆艺术。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通过‘育苗计划’,我们将用多年时间,分梯次培养人才,相信怀梆艺术一定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传承与发展的双赢。”该市文广旅局负责人对记者说。

(本版图片均由沁阳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