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02日
锄禾日当午
□ 王保利
“锄禾日当午”,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古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它借助形象的描述和议论,描绘了一幅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大暑时节,我冥冥之中感念起这首诗,深深沉浸在那个情景里。我知道,那是我心灵的契合,是我不变的眷恋,是我无法自拔的挚爱。
——题记
1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
这样的天气,牛老师说要来送葡萄。我们说大暑节气,天太热,不要跑了,可他还是拎着几大兜葡萄来了。
不难想象,在这样闷热的暑天,年近七旬的牛老师,登高爬低地从葡萄架上一嘟噜一嘟噜摘下来。然后,从云台山下的西涧村,蹬着三轮车来到七贤镇的十字路口,拎着20多公斤重的葡萄,坐上3路公交车,经过一个小时的奔波,才来到市里。“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我满脑子都是牛老师用汗水绘就的辛劳图景,以及对诗句的诠释。
约定11时见面,可牛老师10时40分已经到了。见牛老师坐在路沿上抽着烟,袅袅升腾起来的烟雾似乎在缓解他的疲劳。牛老师今天穿着带新折儿的白衬衣,显然是第一次穿,想必是刚把那汗浸浸的衣服脱下来。只不过旅游鞋上还带着泥土,无形中给他贴上了劳作的标签。
瞧着牛老师花白的头发,仍然剪理着精致的发式,他儒雅的气质让人敬仰。想起他2019年从学校退休后,没有随儿女到大城市享清福,而是不想离开家乡的那片土地。他利用村边闲置的空地,开垦出小片荒,每天打理着他的田地,像陶渊明一样“开荒南野际”“种豆南山下”了。春种秋收,那些芝麻、花生、玉米、红薯等也感谢他的耕耘、施肥、浇地,回馈给他丰盈的收获。他把丰收的喜悦,无偿赠送给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牛老师赠人愉悦,自己也快乐着。我想,他释放出的光和热,温暖了周边的人,自然也包括我。
想到这儿,我的视线不由地移到那双昔日拿粉笔的手上。此刻,那双粗糙厚实的大手如粗砺厚重的土地一般,无私地奉献着劳动的果实,并传导出很有力道的精神力量。
黑紫色的葡萄闪着光,飘着果香。打着遮阳伞、面戴口罩的中年妇女见此惊喜:“这是夏黑葡萄,具有浓郁的甜味和多汁的果肉。”接着又追问一句,“咋卖哩?”牛老师微微一笑:“可以尝,不卖。”“不卖,放这儿干啥?”“送朋友。”“送朋友?那一定不是一般朋友。”“那肯定,像葡萄一样的朋友。”
“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听着二人的对话,我眼前浮现出一副温馨的场景:牛老师的农家小院里的6株葡萄树,果实丰满圆润,紫色的外皮透出甜美的香味,令人陶醉。葡萄常被用来形容美好事物,象征友情和家庭幸福。葡萄簇生的形态也被视为团结和繁荣的象征,这不正是牛老师教育事业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的象征吗?
牛老师汗水浇灌出的葡萄,很甜,很甜。
2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古人开辟土地皆在南坡,因为南坡向阳,更利于作物生长,故诗文中的土地便曰“南亩”。品尝着葡萄,我的心中铺陈开修武西村南亩耕耘的画面,那上面是我敬重的郑乃谦老师。
炎炎酷暑,郑老师不顾舟车劳顿,在为上甘岭功臣赵连明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忙碌着。出生于修武县西村乡大南坡村的赵连明,1938年加入八路军道清支队,在他的整个军旅生涯中,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为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浴血奋战。特别是在上甘岭那片焦土上,面对强敌,他和战士以钢铁般的意志,投身到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并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强大的联合国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悠悠岁月。老英雄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英雄的精神风貌、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与山河同春,与日月同在,堪称我们后辈永远学习的榜样。
作为焦作市文史专员的郑乃谦老师,满怀对家乡红色文化赓续传承的强烈责任感,十几年来,他拖着伤残之躯,跑遍了西村乡的山山水水。他栉风沐雨搜集,焚膏继晷撰写,采写的文史资料《满门忠烈,名扬太行》《群英荟萃磨石坡》《太行山麓杀敌寇,上甘岭前扬军威》等文章,先后在《焦作晚报》等媒体发表,印刷出版了《山门河畔——西村乡红色历史散记》一书,在焦作市产生了积极影响。他书写的百余位烈士的英雄事迹中,就有革命功臣赵连明戎马倥偬的一生,缅怀他精忠报国的情怀。
大暑这天正午,我为赵连明纪念册一事,给郑老师打电话。从他嘶哑的嗓音可以听出来,他应该在山边的地里劳作。果不其然,问他在哪儿,他笑着回答:在自己地里的山楂树下锄杂草。我一听,肾上腺素陡然升高,浑身霎时冒出汗来,责怪他这么热的天还出来干活,不能凉快了再干?再者,打些锄草剂不就完事了。郑老师嘿嘿笑道:没事,习惯了,没那么娇气。只有在毒辣的中午,在田里锄草、松土,才能把杂草晒死。另外,为了给亲朋好友提供绿色食品,他决定不用锄草剂。
闻听老师一席话,我竟无语凝噎。
我不懂、也没干过农活。可所谓的专家也不懂,竟然让删掉课本中的《悯农》,认为“正当午”不科学,郑老师给他们上了活生生的一课。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专家鼓吹农民种地是暴利的视频,一时传为笑谈。这位“砖家”若不是信口开河,就像晋惠帝说“何不食肉糜”一样不知民间疾苦,挨砖头遭痛批也就不足为怪了。
“握锄挥汗干,农民最强悍。”我的耳畔一直回响郑老师乐观的话语,根植心中,挥之不去。
3
热,热,热,世间用叠词开始谴责风。风没有来,顷刻之间引起“众怒”,仿若它是热的始作俑者,都用犀利的语言口诛笔伐,声讨不已。
槐荫下的蒲扇不停地扇,累得腰酸背痛,怨风;两只山雀唧唧喳喳,少气无力,怨风;那只短毛黑泰迪吐出的长舌头,露在外面即将枯干,怨风……
下楼只练两遍太极拳,已大汗淋漓,闷热得受不了,我赶紧回到空调房中歇息。书看不进去,文章也写不下去。爱人看着我发呆的神情,不像在构思,便关切地询问:“想啥呢?”我一怔,答:“想起郑老师,还在赤日炎炎下挥汗如雨锄地。”爱人感慨:“是啊,郑老师不容易。结交几个这样山里的朋友,是我们的荣耀。”
我曾多次给郑老师提议,啥时候让我去体验一下山里劳作的生活。他虽答应,可一直没叫过我。我知道,他觉得我在城市生长,又文质彬彬的,干不了农活,当然也体会不到“锄禾日当午”的滋味。
何尝我一个人体会不到“汗滴禾下土”的况味。去年暑假,在去往山东黄河入海口的途中,我们一行人在绿波荡漾的稻田中徜徉,追循“一粒米的旅行”。观赏着、遐想着,我不禁吟诵起归庄《观田家收获》中的诗句“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见此,刚上小学的梓涵也背诵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背得抑扬顿挫,可她是否真正懂得其中的含义呢?
记得小时候,母亲在我们懂事后饭时,常常会提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碗里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都是农民辛苦劳动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珍惜粮食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
上世纪70年代初,大哥到焦作河口村上山下乡,我在上小学一年级放暑假时,也曾到他所在的青年队小住几日。暑热难耐,山风似乎知道阳光霸道,也偷偷躲藏起来,几十名男知青顶着烈日,一个个光着膀子,拿着锄头,弓背弯腰,钻到青纱帐里铲除杂草。赤日炎炎似火烧,从蒸笼般的青纱帐里钻出来,一个个晒得黑黢黢的,胳膊上、脸上被锋利的玉米叶拉出一道道红血印,在汗水的浸渍下奇痒难忍。多年后,大哥还讲在乡下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更懂得粮食的珍贵、农民的饥寒。
多少诗人,写过夏日的诗章:“人间正炎热,云榭独清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竹床藤簟晚凉天,卧看星河小院偏。”“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独坐幽篁阴,停绣更鸣琴。叶齐林影密,惟有清风心。”“避暑高梧侧,轻风时入襟。”可我分明觉得,这里面缺少了汗水的滋养。而牛老师、郑老师他们挥舞着锄头,犹如一支巨笔,在田地里抒写最美的诗行。
在夏日最美的诗词中,没有“锄禾日当午”的诗句,缘于它太直白,没有情调。的确,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被人们吟诵、品味,它分明是经典的诗章。
窗外,热浪侵袭,有多少人在正当午的日头下,在南亩之上辛勤劳作,用他们的汗水滋养着未来的收获。我仿佛看到,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摇曳生姿,在向他们致敬。
餐桌上,爱人摆好丰盛的饭菜。我一时没有食欲,而是在手机的笔记本上,满怀深情地写下了“锄禾日当午”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