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02日
谷子与糜子
□ 赵国堂
一
《焦煤文学》编发我撰写的《秫秫、高粱与黑壳》一文,文友和读者留言或与我微信交流:“以前分不清高粱和秫秫,通过读了你的文章认识了高粱、秫秫和黑壳,过去总认为长红穗的都是一个品种高粱。”
不但高粱分属不同的品种,其实许多粮食作物也存在着分类:小米分为小米和黍米(糜子),麦类作物有小麦和大麦,玉米有黄玉米、白玉米、黏玉米,豆类有黄豆、黑豆……
脱粒前的谷子和糜子虽属五谷里面的禾本科,高度、秸秆、叶子、籽外观上一致,但它们的穗形完全不同。谷穗成棍棒形,穗长15厘米~30厘米,直径4cm厘米;糜子穗松散。它们的食用方法也迥异,谷子碾成小米后熬汤、做小米干饭等,糜子碾成黍米后可以做黏糕、糕点等。
五谷谓指稻、黍、稷、麦、菽。古人所称的五谷是一种泛指,并不局限于五种粮食作物。五谷杂粮是个大家族,诸如有籼米、秫米、小米、荞麦、黑豆、蚕豆、豌豆、红豆、绿豆等,各种粗细粮豆均属五谷之类。但在华夏民族的传统主食中尤以谷子、小麦、稻米最为重要。
记得在故乡安慰病人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想开点,该吃吃、该喝喝,不要往心里去”。从古至今,五谷在粮食供给中占食物的主体地位。
谷子就是五谷里的稷,也称粟、粱,是我国古代五谷之首。谷子的生长和管理与秫秫一样,也要间苗、定苗。俗话说得好:“谷间寸,如上粪。”谷子从播种到收割都要经过三锄三除。当苗高3厘米时开始间苗,用锄头开始第一次间苗,苗间距一般3厘米~5厘米;谷苗20厘米高时第二次间苗,除草和松土;苗高30厘米左右时,再次给谷子除草和松土,促进根系发育,防止倒伏。
谷子碾成小米后作为食物营养价值颇高,小米的营养在哪里?现在的科学证明,小米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富含铁、锌、镁、磷、钾等多种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对人体健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孕妇坐月子,传统的一般让喝小米粥加红糖或鸡蛋补充体能。以前孕妇产后没有奶水,就熬小米汤汁喂婴儿代替母乳。
二
作为传统的农作物,农民也是把谷子物尽其用。作为北方人的传统食物,小米可以做成小米干饭、小米面馍、米面面条、小米粥等,备受人们喜爱。小米还能酿醋、做酒,日常生活中米醋是腌菜、凉拌小菜的调味剂。小米酒营养价值较高,含有蛋白质、脂肪以及微量元素等,具有驱寒暖身、美容养颜、滋阴补肾、保护心脏等功效。
记得奶奶用小米做的小米酒(故乡叫明流),做法与做醋步骤基本一样,做出来的明流跟南方做的米酒醪醩相似,不一样的是醪糟汤发白,明流汤发黄,度数低。
明流滚开后打入鸡蛋,让坐月子、病人吃了对康复有益,可惜奶奶做明流这项技艺没有传承下来。
谷壳也是酿醋的最佳辅料,它的秸秆也是牲畜的饲料。俗话说:“驴吃麦秸大呛。”驴和马、骡子不能喂麦秸,容易呛食,只能喂谷子的秸秆。反过来,牛只能吃麦秸,这是农民在几千年来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
人间有味是清欢。觥筹交错千杯同醉是一餐,恬淡独处清欢饮食也是一餐;大鱼大肉是一餐,煮一锅小米粥也是一餐。小米是北方人的最爱,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早晨,还是华灯初上的傍晚,熬一锅小米粥,配一盘青菜或一碟咸菜,烙几张薄饼,一家人围桌而坐,简简单单的搭配,一碗清粥的米香里伴着菜香,是最原始的味道。
虽然小米人人都爱吃,但它与秫秫相比,是一种比较难管理的作物,从播种到收割期间需要间苗、除草、松土、看护,管理起来比较麻烦。谷子的产量也低,亩产也就150公斤左右。它不光是产量低,到了成熟的季节,也是各种鸟类最爱吃的一种食物,如果看管不当,一季劳作的辛苦基本上就喂鸟了。
近些年,我国农业飞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日常饮食由大米取代了小米,因此对小米的需求量少了很多,平原上的农民就不愿意种植了。
“旱谷涝豆”,谷子是比较耐旱作物,特别适合在干旱地区种植,现在在河南、山西、陕西等丘陵、山区还有大面积种植。
三
糜子是五谷里的黍,也叫黏米,山西等地也叫大黄米。禾本科,糜的籽叫黍,淡黄色,去皮后称黍米。黍米籽粒径大于小米,黍米磨成面做熟后有糯性。
糜子原产于北方,是中国古老的粮食和酿造作物,被列为五谷之一,在长江以北的干旱地区分布较广。糜子碾成米可以做成黏糕,具有养胃、补中益气、健脾益肺、除热愈疮的功效,可有效辅助治疗脾胃虚弱、泄泻、胃痛、咳嗽、打嗝烦渴、鹅口疮、烫伤等病症。
糜子的穗除了与谷子有区别外,它的播种、生长、管理、茎秆、叶子、籽与谷子一样。糜子的穗是松散型的,小米和黍米在食用上也有所不同。小米一般熬粥,黍米适合做糕点用。黍米磨成面可以制作多种小吃,风味各异、形色具佳,茶汤、驴打滚、炸糕、枣糕、年糕、汤团、粽子、煎饼、黏窝窝、黍面杏仁茶等。
糜子由于产量低,平原地区已经不种植了,在山西等一些山区、丘陵地带还有少量种植。我经常到晋城游玩,在农村集市上、镇里的超市里还可以买到黍子面。
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因地域、风俗、饮食习惯的不同存在差别。淮河以南是水田,生产糯米可以做元宵。北方是旱田,以种植五谷杂粮为主,以前交通不方便,没有糯米做元宵,因故乡土壤适合种植糜子,家家户户煎黏糕代替汤圆。在农历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等传统节日里,也有煎黏糕的风俗,图个年年高的好彩头。
吃黏糕也有讲究。记得每次吃过黏糕,母亲一再叮嘱不能吃凉东西、喝凉水,要不然肚疼还得打针吃药。母亲的话是有道理的,因为黏糕遇冷后迅速变硬,容易滞肠胃引起疼痛。
黍米黏糕还是一种看不见硝烟的杀人武器,在故乡有一种说法,古代逮住惯偷、老抬(土匪)和拐卖妇女儿童的犯人,用黍面做成枣大的圆团,煮熟后快速过冷水让犯人囫囵吞下,吃到肚里饭团热量散发出来后,烧得犯人疼痛难忍,躺在地上打滚哀号。轻者把肠胃烧坏落下终身病根,重者甚至丢掉性命。
故乡黏糕做法很简单,黍米面掺煮熟的红薯和成面团,把鸡蛋大小的面团拍成直径四五厘米的小薄饼油炸或油煎,做出的黏糕糯黏香甜。
糜子也是一种娇贵的食物,记得每次做黏糕,母亲也是做多少黏糕磨多少面。黍米面容易氧化,吃不完停一段时间面就会氧化,再做成黏糕容易发苦,影响口感。
糜子与谷子一样,全身都可物尽其用。糜子穗去籽后可以做扫帚。在故乡,过去闺女出嫁,父母家里即使条件再困难,也要陪送两把扫帚。扫帚是用糜子头制作,长80厘米左右,用染色红麻绳在扫把上缚五道绳,寓意“五福临门”美好的祝愿。
乡愁是一种文化,一地一乡俗,一处一食肠,味蕾有记忆,肠胃存故乡。时光流逝,虽然离开家乡来焦作工作生活40余年,但在传统节日里,还是喜欢故乡的风俗煎黏糕。这也成了我们全家心中难以抹去的乡愁,把这份美食留在眷恋故土的舌尖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