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02日
难忘那段鱼水情
□ 侯思亮
这事还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的我居住在九里山脚下。此地虽然远离市区,但北高南低的地理走势,给人一种视野辽阔的感受,雨后站在高高的山顶向南望去,能够眺望到滚滚黄河,眺望到巍巍邙山。每当春天来临,家家户户种植的梨树、桃树、杏树盛开的芬芳和漫山遍野绽放的山花,让人耳目一新。因此,居住在此的人们并不觉得这里荒凉,反而有种世外桃园的错觉。另外,淳朴的乡风民俗、和睦的邻里关系,也让这小小的村落充满了温馨与和谐。
日子就在似水的年华中流逝。忽然有一天,朦胧中记得是1972年金秋时节,一支部队来到这里并驻扎下来。之前见到过穿上军装走入军营或春节回家探亲的军人,但这种大规模的子弟兵来到眼前,并将与我们朝夕相处,却是第一次,这让从小就崇拜军人、向往军营的我瞬间有了一种亲近感和安全感。于是,军爱民、民拥军的友爱故事便徐徐拉开了序幕。
当时,部队初来乍到,建设营房是当务之急。其间,部队组织战士就近开山放炮,将炸下的石块用于营房的地基建设。一时间,大山脚下的采石场内人头攒动,战士们早出晚归,将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抱着对军人的崇敬,小小的我们也投身进去,干一些装车、卸车、推车等力所能及的活儿,并随同他们到十几公里外的地方装砖、拉沙。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以及大娘、大婶,则利用自己缝补浆洗的特长,为他们缝补、清洗衣服。许多热心村民还煮了绿豆汤、烧了红糖水送到工地,让战士们解渴。
总之,众乡亲各尽其能、各想其法地为战士送去关心、送去温暖。面对乡亲的热情,战士们则利用休息间隙,为我们讲述了一些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每半个月,部队还会为乡亲们放映一场露天电影,借以活跃村里的文化气氛;遇到国庆节、春节等,他们还自编自导文艺节目。你来我往之间,军民鱼水情在这个小小的山村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时间的持续推移下,一座没有围墙、没有栅栏的绿色军营很快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战士们搬到了他们的新家,开始了崭新的军旅生活,而军民之间脍炙人口的佳话也在不断上演,其中上了年龄的靳大娘便是其中的代表。她多年如一日,将战士们当成亲人、视为孩子,把帮助战士们缝补衣服当成自己的分内事,沉浸于此,并乐在其中。她的光荣事迹也受到了媒体的关注,曾连续登上当地报纸,在村里被传为美谈。
另外,部队建设的篮球场也向社会免费开放,成了当地篮球爱好者活动的场所,周边学校及单位曾在那里与部队举行过多场友谊赛。部队的起床号、熄灯号为家长督促我们起床、睡觉提供了参考,而《打靶归来》的歌声,也成了许多年轻人立志走入军营、报效祖国的嘹亮号角。
往前看,路漫漫;往后看,一瞬间。俯仰之间,岁月的齿轮转到了今天。当年的那支部队,随着政策的调整,早已人去楼空。不过,人虽然走了,但留下的遗址还在,尽管那一座座营房已改为他用,但那斑驳的墙壁,仿佛仍在诉说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诉说那道不尽、唠不完的鱼水情深。
投稿邮箱:jzwbwq@163.com(请注明姓名、电话及具体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