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02日
不一样的《论语》
主讲人:李乐观
扫描二维码
收听《论语》精彩解读
【原文】
子见齐衰(1)者、冕(2)衣裳(3)者与瞽(4)者,见之,虽少,必作(5);过之,必趋。
【译文】
孔子遇见穿丧服、礼服的人以及盲人,即使比自己年少,也一定站起来;从他们身边经过时,一定小步快走,以示敬意。
【解析】
本章记述了夫子对日常礼节的尊重。
(1)齐衰,音zī cuī。中国古代有五服制度,即按照服丧对象、面料选择以及守丧时间分为五等,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中斩衰为大,一般用于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的重丧。其次为齐衰,其丧服用熟麻布制成,上衣与下衣分制,边缘部分缝合整齐,以有别于斩衰。
(2)冕,本意是礼帽,这里是动词,指戴冠。
(3)衣裳,古时上为衣、下为裳,指穿着礼服。
(4)瞽,音gǔ,指盲人。周代的盲者多为乐师,如晋国著名的乐师旷就是一位瞽者。
(5)作,表示起身。同样的用法如《礼记·少仪》中记载,“客坐而辞”,指客人起身而告辞。
知礼守礼,“克己复礼”。夫子对于礼有着深切的理解和感悟。服丧者予以同情,赞礼者予以尊敬,残疾者予以怜悯。面对这些群体,一个“趋”的动作、一种诚的神态,就将夫子的礼敬之心刻画得十分准确。
《季氏·十六》篇里记述:“鲤趋而过庭。”显然,孔鲤在经过父亲时,选择小步快走,是当时极为尊敬的仪节。夫子因时就礼,打破“礼不下庶人”的界限,从而把讲求等级秩序的“礼”升华为人与人之间日常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这就是“齐之以礼”。无论年龄大小、身份尊卑,只要力所能及,都要以礼相待。正是他对于礼孜孜不倦的探求与恪守,才使得濒于歇绝的周礼从瓦釜雷鸣的时代保存下来,成为后世中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第2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