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02日

放大“竹林七贤”的

文化符号价值

□ 樊树林

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个“江南七怪”,无独有偶,魏晋时期也有7个脾气、性格非常古怪的人,他们被后人尊称为“竹林七贤”。

“是真名士自风流。”对于“竹林七贤”,文化学者余秋雨在《遥远的绝响》一文中曾写到:“那是另外一个心灵世界和人格天地,即便仅仅是仰望一下,也会对比出我们所习惯的一切平庸……”“竹林七贤”,是中国古代魏晋时期的文化象征,他们以其丰富多彩的个性和独特的思想,建构了魏晋时期的文化图景;他们的思想和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哲学领域,还在人生态度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不能飘散在岁月的风里。在优秀传统文化越发受到重视的今天,“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为广大社会共识的当下,《七贤大观》的推出可谓恰逢其时,不仅对放大焦作文化有具体意义,更对怀川大地的文旅融合发展大有裨益。

《七贤大观》是“竹林七贤”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学术与文学的佳偶天成。其共收录七贤诗人206篇(首),包括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述略5个版块,成书约70万字,是当前关于“竹林七贤”文化研究最权威和全面的文化专著。

作为从小到大生活、工作在焦作的笔者,每一次捧起这本厚重的书籍,魏晋时代的风尚就会扑面而来,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等名士狂放不羁的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而他们所铸就的精神会越发生动起来。

“竹林七贤”以诗酒为乐,以清谈为风,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脱,成为魏晋风度的典范,同样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更能引起社会公众对于人生价值的思索。“竹林七贤”所留下的文学作品以及故事传说,自然是焦作最具魅力的文化遗产,更是焦作文旅事业融合发展不可或缺的品牌。

我市高能级文旅融合发展的目标是要将众多的人文景观、文化内涵与山水景观完美地结合起来,做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文章……方向非常明晰,路径也格外清晰。

《七贤大观》的问世,是焦作文化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对于助推我们解锁“魏晋风流”、解读“竹林七贤”文化品质有重要意义。历史文化古迹在焦作俯拾皆是、灿若星辰,然而如果仅仅将其作为炫耀的资本束之高阁,无疑是对历史恩赐的一种浪费。

放大“竹林七贤”文化IP的符合价值,推动七贤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需要我们以书为本、以书为介、以书为媒,立足《七贤大观》的文本,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和内核,并采用短视频、动漫、口袋书等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宣传,让“竹林七贤”的形象和精神文化多维立体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同时,文旅等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推动“竹林七贤”文化和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竹林七贤”文创产品,持续擦亮“竹林七贤”的文化品牌,拉动焦作文旅事业的发展。

放大“竹林七贤”的文化符号价值,让“竹林七贤”文化IP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担当,当笃行之!

■ 相关链接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

《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一直受到人们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