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02日
做“昆仑苍鹰”的守望人
本报记者 段美如
解放区上白作街道春林村塔掌自然村,烈士王忠殿的故乡,穿过绿树成荫的忠殿路,由其外甥女陈海霞夫妇筹建的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王忠殿烈士事迹陈列馆就建在这里。
走进王忠殿事迹展厅,王忠殿塑像便矗立在进门正中央位置,眼神坚毅有力,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他的血性、刚性,与斗争的不屈精神。
①
②
③
④
⑤
图① 7月2日,解放区环南一小五年级师生走进王忠殿烈士事迹陈列馆,开启了一场国防教育主题研学之旅。
图② 7月26日,王忠殿烈士的外甥女陈海霞和丈夫一起到新疆叶城烈士陵园祭祭扫。
图③ 6月21日,解放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文联举办“强国复兴有我·迎七一”红色主题演讲比赛,赛前辖区各级文明单位代表为王忠殿烈士献花。
图④ 5月30日,“强国复兴有我”解放区2024年全民国防教育活动启动仪式举行后,孩子们走进王忠殿烈士事迹陈列馆内,聆听英雄事迹。
本报记者 段美如 摄
图⑤ 王忠殿烈士雕塑。 (本报资料照片)
血染高原,身殒志犹在
“砰”,一声刺耳的枪响,在接近敌堡的过程中,王忠殿的腿部中弹,一阵剧痛袭来,但他没有停下,再次抱紧手中的爆破筒,迅速向敌堡冲去。
海拔5000米的高原战场上,敌军将王忠殿插入堡内的爆破筒再次推了出来,王忠殿没有放弃,第三次将爆破筒插入敌堡,“杨志成,快撤!”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忠殿一边用身体死死顶住爆破筒,一边喊着战友的名字,劝其撤退。随着一声巨响,王忠殿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个时刻是1962年11月18日。对印自卫反击作战战场,战斗异常惨烈,一座20多米长、1米多厚的大型地堡挡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敌军密集的子弹朝外疯狂射击,我军组织了两次爆破都没成功。王忠殿知道不排除这个障碍,部队会遭受很大的伤亡,便主动要求:“排长,让我去把它炸掉!”随后,王忠殿从战友手中拿过爆破筒,向敌军的火力点冲了过去。战友杨志成也抱着炸药包,和王忠殿一起接近敌堡。
王忠殿的生命终止于18岁的青春,但红色记忆不会消散……
战斗胜利结束后,部队根据王忠殿生前意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一等功。1963年3月9日,国防部授予他“战斗英雄”光荣称号,部队称其为“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他所在的连被授予“王忠殿连”,他所在的班被授予“王忠殿班”。
铭记历史,传承红色血脉
2020年6月,王忠殿烈士的外甥女陈海霞为把英雄的精神发扬光大,和丈夫一起拿出半生的积蓄,用3年时间收集、整理烈士的事迹材料、战斗和生活实物,建起一座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王忠殿烈士事迹陈列馆,内设王忠殿事迹展厅、红色解放展厅、军品展示区、国防教育体验等内容,陈列革命红色文物800余件,详细介绍了王忠殿的生平事迹。
“我是一个哨兵,我是一只雄鹰,我站在祖国的冰山雪峰,如果谁敢碰一碰祖国,哪怕是一块石、一棵草,我的枪口绝不答应……”2024年7月10日,记者走进王忠殿烈士事迹陈列馆寻访,展厅里,解放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忠殿烈士事迹陈列馆特邀讲解员李世占正在向前来祭奠英烈、学习革命故事的游客团讲述那段革命先烈抛洒热血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据他介绍,这已经是他宣讲王忠殿烈士故事的第139场。
陈列馆里有王忠殿及其家人用过的桌凳等少量的生活用具和从烈士陵园、焦作四中、王忠殿战友家、牺牲地等收集来的800余件革命红色文物,一切都简陋无比。可以想象,少年的王忠殿以及他的父母,在那个年代经历过的种种苦难。
为了将英烈故事讲述给更多人听,在解放区委的支持下,王忠殿烈士事迹陈列馆持续举办“红色耀中原”国防教育宣讲活动,并在2022年成立“红星志愿宣讲团”,邀请各位老英雄、老班长不仅在陈列馆进行讲解,还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地,宣传革命英雄故事。“英雄的故事就像一粒粒种子,应该种在更多人心中。参观王忠殿烈士事迹陈列馆、了解这段历史,就是在群众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它能生发出强大的力量。”李世占表示。
八一建军节前夕,不断有市民走进王忠殿烈士事迹陈列馆,自发前来祭奠王忠殿烈士。家住塔掌村的李女士就专门带着上高中的儿子前来参观。进馆没多久,李女士的眼眶就红了,她说:“王忠殿为国牺牲,是我们村里的骄傲。我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记得这位身边的大英雄,记住这段英雄故事。”
守望英雄,弘扬爱国情怀
我忍不住再次央请李世占为我细细讲述烈士王忠殿的故事。“自陈列馆筹建以来,我们不断走访参与当时战事的杨志成、禹安有、申守业、李宝镇等老兵,是为了深度、真实还原当时的战争场景,也是为了能将故事传承、讲述得更好,每次听老兵们讲述,都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洗礼。王忠殿虽然牺牲了,但他已经化作了一只雄鹰永远巡视在祖国喀喇昆仑的边防线上,我要让所有的参观者都能感受王忠殿烈士炙热的爱国情怀。”李世占说。
18岁的生命为保卫祖国壮烈牺牲,这样的年纪如果生活在和平时代,或许还被父母温暖地呵护着。然而,面对艰难险阻,王忠殿明白,这种时代的苦难必须用激烈的抗争才能挣脱,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离开前,我再次走到王忠殿塑像前,伫立思索,人的生命不在短长,而在于对社会贡献的轻重。当想起王忠殿的短暂青春被后人当作诗与史来回望与激励时,王忠殿塑像在我眼中更加英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