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7月29日
小学的钟声
□ 李永生
1986年,我到了入学年龄,可是由于身材矮小,站直了都没有四方桌高,即便我将1到100背得滚瓜烂熟,还是没拿到入学通知书,只好悻悻地回家。第二年开春,个子长高了,我才破例入了学……
我们村的小学,说是学校,其实没有大门、没有院墙,只有几间土坯房,一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都蜷缩在这些土坯房里听课。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整个教室除了老师的讲台,我们上课的凳子都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有圆的方的、高的矮的,参差不齐。课桌则是一块块破石板垒接起来的,夏天趴在石板上睡觉还算享受,到了冬天,四面透风的墙刮进刺骨的西北风,冻得我们手脸都是红紫色。因为没有任何保暖条件,全班的孩子们每到冬天都会手脚生出大片冻疮。
又过了几年,国家提出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我们村也建成了全新的小学校,有大门、有院墙、有一排排宽敞明亮红砖绿瓦的大教室,桌子都是木质的,凳子也是学校免费配发的。到了冬天,每间教室讲台的左边都垒砌了一平方米的大煤火,上课时火苗噌噌地蹿,一点也不冷。
搬到新学校后,由于自己还算品学兼优,老师给了我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打铃,因为打铃可以减免每年的学杂费,所以这也算是学校对我的鼓励和照顾。
开始打铃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我们教室在整个学校的第一排房子里。所谓的铃,其实就是挂在走廊最末端的一块老式铁犁片,所谓的铛就是发给我的一枚没有引火的老式手榴弹。为了方便我打铃,老师有意把我安排在教室的后左角,因为离教室的后门近,出去打下课铃不会打扰其他上课的学生。
起初由于自己个子矮,铁犁片挂得较高,自己踮起脚也够不着,所以每次出去打铃都随手拎着个高凳子。我们那时打铃分三种,一种是预备铃,你需要快速晃动敲击,让其发出“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的声音,这意味着马上要上课了,请同学们抓紧进教室;正式上课应敲出“当当、当当、当当”的声音;放学和下课是一种铃声,“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伴随着悦耳的铃声,我从三年级一直打铃到五年义务教育结束。
岁月蹉跎,时光荏苒,人的一生奔波与劳碌如影相随,正如这不同节奏的铃声,时而急促,时而悠然,但那些难忘的记忆会伴随着生命的脚步,永远不曾走远……
本版来稿请发至邮箱:
jzwbxq@163.com
(请注明姓名、电话及具体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