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7月19日

缅怀英雄王忠殿

□ 贺新花

何为英雄?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人,一定是英雄。王忠殿就是这样的英雄。英雄的精神历久弥新,英雄的昔日风采永远值得我们追忆。

诗人王忠殿

王忠殿出生于1944年6月23日,曾就读于解放区春林村塔掌小学、中站区李封小学和焦作四中,初中文化程度。

初中文化程度在解放初期算是文化人了,因为那时候不识字的人太多。

而王忠殿的父亲王凤天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王凤天共养育两女、两男,王忠殿排行老三,上边两个姐姐,下边一个弟弟。他们姐弟四人的童年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担任八路军地下交通员的王凤天,负责秘密为太行山上的八路军传送情报、筹集钱粮、转运物资、接送人员。在他的影响下,王忠殿的堂兄王忠文、堂侄王庆华也先后参加了八路军和游击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革命的道路总是荆棘丛生。

在村子里,由于多次受到反动势力的威胁,王凤天一家多次被逼转移,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1946年全家又辗转来到山西陵川革命根据地,参加备战自救。一直到1948年10月,焦作解放才回到老家。

苦难的生活,让王忠殿养成了勤俭、朴实、坚毅的性格。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日子清苦,但王凤天坚持让孩子们接受教育,特别是身为长子的王忠殿。

王忠殿是幸运的。1952年,8岁的王忠殿开始上学,他不仅接受了学校教育,还接受了父亲对他的革命事业、革命理想教育。

勤奋好学的王忠殿平时爱读英雄故事书籍,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保尔·柯察金等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常常看得他热血沸腾。他把这些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摘抄在本上、牢记在心里,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王忠殿会作诗。在部队,他经常拿一个小本子,将自己写的诗读给大家听。大家也亲切地称他为“诗人”。

1961年10月8日,新兵训练之余,王忠殿在《党,母亲》这首诗中写道:党,母亲/祖国,人民/你忠实的儿子在守卫着你/你看那无情的子弹/在等待着每一个敢于侵犯的敌人。

诗言志,言为心声。

王忠殿将自己对祖国和人民满腔的爱诉诸笔端,表达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坚定捍卫,像铮铮誓言,似拳拳爱心!

我是一个哨兵/我是一只雄鹰/我站在祖国的冰山雪峰/如果谁敢碰一碰祖国/哪怕是一块石、一棵草/我的枪口决不答应。

这是1962年王忠殿在驻守喀喇昆仑山时,看到印度侵略军入侵我国领土,怀着无比仇恨的心情写下的诗篇。

五好战士

17岁的王忠殿当兵来到了新疆,来到了新疆阿克苏地区。

初到新疆的王忠殿并不孤单,遇到的是一批同是河南籍的战友。他和王家礼、杨志成都来自焦作,同时当兵,后又分在一个排、一个班。

今年80多岁的王家礼说,他们班9个人,其中有6个是河南人。1961年,共有2000多名河南新兵来到了新疆。

对于王忠殿,王家礼记忆深刻。除“诗人”的名字之外,王忠殿还有一个名字:大姑娘。

王忠殿也许符合君子的特点:讷于言而敏于行。他话不多,甚至一说话还脸红。但他会作诗,铿锵的语言化为一首首诗行,倾诉着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他虽然话语谨慎,但办事行动敏捷。

初到新疆的日子,生活十分艰苦,既要开荒种地,又要新兵训练。

开荒种地时,战士们手握锄头,在戈壁滩上进行开荒竞赛。

王忠殿的满腔爱国热情在部队得到了释放。吃苦,他不怕。开荒种地、新兵训练、体能训练、战术训练,他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王家礼说,王忠殿勤奋、踏实,人也机灵,大家都很喜欢他。虽然年龄小,但无论干什么,王忠殿都力争第一。不到一年时间,王忠殿就被评为“五好战士”,后又获得“特等射手”称号。

有付出就有回报,辛苦的付出换来的是铁板一样的身体、技术过硬的本领。

血洒边陲

1962年,中印边界风云突变,印度妄想侵占中印边境领土,蓄意挑起边境争端,公然在边界东、西两段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

1962年10月20日,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来犯的侵略者实施了坚决的打击。

新疆境内的红山头战役是王忠殿班打的第一仗。首站胜利,打出了军威,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大家无不欢欣鼓舞。

1962年11月18日凌晨,四师十一团团长高焕昌下达作战命令,王忠殿所在的九连和七连、八连三个连队接到命令,他们冒着严寒,转战新疆、西藏交界处的热琼山口。

这里,海拔5200米,空气稀薄,气温极低,地势险峻,且天气复杂多变。

敌人利用早就建好的据点和碉堡向我军疯狂扫射。

印军的碉堡是半地下室建筑,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碉堡长20米、宽5米,周围射孔很多且小,凭借我方的机枪是打不进碉堡的射孔的,只能依靠爆破。

王忠殿在顺利完成爆破任务后,又主动请求支援兄弟连队进行更加艰难的爆破任务。在机枪的掩护下,王忠殿手拿1.5米长的爆破筒,战友杨志成身背炸药包,两个人从侧面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卧倒,灵活地避开敌人的火力,迂回找到一个死角,接近了敌人的碉堡。

王忠殿看准时机,终于将爆破筒塞进了碉堡,可是被敌人推了出来。第二次又塞进去,敌人又推了出来。

不能再耽误了,战场上每分钟、每秒钟的流逝,都可能会导致战友的牺牲。这时,杨志成看到王忠殿双眉倒竖、两眼圆睁,咬着牙把爆破筒又塞了进去。这次,他用自己的身体紧紧地顶着爆破筒。他一面大声喊道:“杨志成,我下不去了,你快走!”一面拉下了导火索。导火索咝咝地冒着白烟,1秒、2秒……

杨志成也机智地将放好的炸药包拉下了导火索,迅速滚离碉堡。一声巨响过后,杨志成被埋在了土堆下,王忠殿光荣牺牲了。战友们个个怀着满腔怒火,高喊着王忠殿的名字,英勇杀敌,最终将胜利的红旗插到了热琼山的山头。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作为军人的王忠殿何尝不知。可是,军人以完成任务为天职,在他用自己的身体顶住爆破筒的那一刻,他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这就是我们的战士,这就是我们可敬可爱的边防战士!

战斗结束后,没有担架,王忠殿和杨志成被战友们用背包绳兜着抬下了山。杨志成经过抢救,生命体征逐渐恢复了正常。而抬王忠殿下山的王家礼说,自己身上沾满了鲜血。

青山处处埋忠骨。王忠殿被炸掉一半的身体,被战友们抬下山后就近安葬在我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康西瓦烈士陵园,1965年又被迁到了叶城烈士陵园。

胜利之师,凯旋回乡。然而,王忠殿和几百名中印自卫反击战的英烈永远留在了那里。

精神永存

噩耗传来,全家陷入悲伤。

王凤天痛失长子,长歌当哭,白发人送黑发人。王忠殿的母亲、两个姐姐和弟弟悲从中来,号啕大哭,可怜他们没有和爱子、弟弟、哥哥告别,没有见他最后一面。

然而,王凤天自有风骨。他说:“如果祖国需要,我会把小儿子也送去战场。”王忠殿牺牲后,王凤天毅然又把小儿子王忠干送到了部队。

一人英雄,满门忠烈。

王忠殿的母亲深明大义,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相夫教子,支持王凤天干革命、当地下交通员,还为祖国养育了一个好儿子,为部队送去了好战士。这样的女子,被提名推荐当上了市政协委员,享有一定的社会声誉,成为受人尊敬、远近闻名的英雄母亲。英雄的事迹,也因此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一起执行爆破任务的杨志成,感佩王忠殿的侠肝义胆,视王忠殿的父母如同自己的亲生父母,在两位老人百年之日披麻戴孝,代替王忠殿为两位老人送终。

在市烈士陵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不同时期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都安息在这里。在革命英雄事迹陈列室,专门设有王忠殿烈士的英雄事迹展厅。

而在春林村,王忠殿的外甥女陈海霞自费建立了王忠殿事迹陈列馆,她和爱人国素中日夜守护在那里。

陈海霞的初心很简单:“为了完成姥姥和母亲临终时的嘱托。”在有能力的时候,她要为大舅建设一个英雄事迹陈列馆,这也成了她的心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也为了让更多的后人能够看到、触摸到英雄,让英雄回家,让更多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王忠殿牺牲后,1963年3月9日,国防部授予王忠殿“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并根据其生前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追记一等功。国防部将王忠殿牺牲的那座山命名为“忠殿山”,他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王忠殿连”,他所在的班被命名为“王忠殿班”。

60多年来,“王忠殿连”每天点名都要点到王忠殿的名字,连队所有战士齐声高喊“到”,这声音响彻云霄。

一个王忠殿倒下了,千万个王忠殿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