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7月19日

“董永故事”武陟说探究(中)

□ 王保友

“孝德为本”牌匾。

张明伟 摄

当代文物考古发现

1.金代邹複画像石墓的董永线刻画像石

1973年10月,焦作市郊区(今中站区许衡街道)发现一批金代葬墓。河南省博物馆、焦作市博物馆、新乡地区文化局考古人员,清理发掘王封公社王庄东地丘陵地带(距离武陟县小董村26千米)的古墓墓室后,发现了墓主人邹複的题名,其原籍范阳郡,葬于金承安四年(1199年,相当于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像这样刻有具体年代的金代画石墓,建国以来在河南还属首次发现”。该墓出土的线刻画像石(包括刻图案花纹的)共23块。其中3块上有孝行故事图11幅,包括董永卖身的故事。“雕刻为阴刻,人物造型细腻传神,堪为精品”。“孝行故事图11幅……且均标有孝子或孝女姓名,这些故事的具体内容与后世流传的、称作元代郭巨业编的二十四孝不尽相同,为金代最流行的一些故事。这些线刻图,都显示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画像石墓是一种墓制,流行于武帝之后”,主要由中等财力者建造,画像石上雕刻的孝子内容,具有明确的“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目的性。焦作市域内发现的金墓邹複画像石墓,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金代时期的焦作地区具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准。

考古学者宫大中、宫万松所著的《焦作金墓孝子画像与中国孝道》中称,“早在1973年发现的焦作金墓邹複画像石墓……它的复原面世,加之洛阳出土的北魏、北宋墓壁雕砖、石棺孝子故事画像,是新近出版的谢宝耿著《中国孝道精华》一书最精彩的图释”。他们对《金代邹複画像石墓线刻画像石》的文物研究结论,更是将怀川地区武陟县小董村的董永故事流传史,提前到了公元1199年的金代时期,这是山东、山西、湖北等所谓的“董永故事”所不及的。

1973年,在焦作市北郊发现的“老万庄金代壁画墓”,四壁均有壁画,各绘有侍者、侍女。在焦作市西发现的“西冯封金代雕砖墓”,出土有杂剧砖俑。在焦作市西发现的“新李封古墓”,还掘出一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彩绘陶俑。1981年,“金代散乐图画像石棺”在焦作市山阳区史平陵村出土,“石棺除刻散乐图之外,还有二十四孝图,均为阴线刻,线条流畅,造型逼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宋代白庄彩绘“孝子图”的考古发现

2008年5月,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在清理发掘马村区白庄村一座宋代仿木结构六角形砖室墓时,发现6方拱眼壁彩绘线画“孝子图”(现存于焦作市博物馆),每方图上用墨线绘制有两个孝子故事画像。《白庄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称,“孝子图”包括二十四孝中的董永卖身、曾参问母、陆绩怀橘、郭巨埋儿等12个孝子故事。“东北壁拱眼壁绘壁画,有董永卖身葬父图,画中右边绘一少妇,身披开领长衫,双手袖于胸前,立于云端,眼望下方;左侧下方绘一男子,着窄袖长衫,腰束带,双手拱于胸前,眼望云端女子。女子左侧墨书董永卖身,此壁画应为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此董永卖身葬父图,在《焦作文化大典·文物典》(2018年8月,中州古籍出版社)中,被描述为“董永典身”“画面绘一少妇,身着开襟服,立于云端之上;右下方绘一男子抱一孩童”。《白庄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认为,焦作白庄壁画墓应为金人入侵中原时期的宋代墓葬,不早于北宋中期,且“焦作白庄宋代壁画墓的壁画,仅选取二十四孝故事中的12幅‘孝子图’,在焦作地区发现的宋金壁画墓中为第一次发现,白庄宋代壁画墓的壁画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表现出了较高的绘画艺术”。

著名考古专家成文光所著的《焦作白庄北宋壁画墓图像考论》中称,“焦作白庄北宋壁画墓……其特有的丧葬图式,展现出中原北宋民间墓葬绘画与雕刻的艺术风貌,同时向我们表达了深邃而复杂的丧葬观念和信仰,体现出宋代民间对孝道思想的理解”。“由于画像石以汉代墓葬出土为大宗,故而汉代画像石被称为我国画像石的主体。但焦作地区所出土的画像石,在时间上主要是汉代以后;在内容上,则表现出了多样性”,对于考古工作者和学术研究人员而言,石墓线刻画像石的价值,远胜于地表发现的碑碣,更为宝贵的是焦作地区出土的这块“金朝石墓线刻画像石”上,雕刻有“董永”两字,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3.北宋麻底沟二十四孝线刻图的考古发现

“焦作市中站区龙洞街道麻底沟村东的石室墓中,出土了6块石刻北宋二十四孝线刻图,内容与通行的二十四孝略有不同,但有怀川的董永典身、丁兰刻木、杨香打虎、郭巨埋儿、王祥卧冰,雕刻为阳刻,人物栩栩如生”。考古专家且对“孝子图”有评,认为“孝子故事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映,早在汉魏时期就已流传,历代有所添加或取舍,宋金时期更为广泛流行,而且趋于定型。以此为题材做壁画内容的有焦作市中站区麻地沟宋墓石刻二十四孝”。

北宋二十四孝线刻图内含董永卖身画图,将武陟县“小董故事”流传史提前到北宋(960年~1127年),“为研究我国古代二十四孝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4.金代武陟县小董村雕砖墓的考古发现

墓室砖雕是北宋仿木建筑砖雕墓流行后兴起的一项工艺技术。汉代的砖墓虽然已经普及,但画像砖的制法主要是在泥胚上模压图案烧制而成的。

1975年4月,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武陟县小董公社小董村北,发现一座用小灰砖砌筑的八角形仿木结构单室墓雕砖墓。“在淤泥中,还清理出一块长30.5厘米、宽15.5厘米、厚4.7厘米的字砖。砖正面墨书文字模糊,无一完整字形,侧面文字残留部分较清晰,似为契丹小字”。专家推断“此墓可能是一座金代中期墓葬”。

自古小董出名医。小董名医则以古二十四孝之一的董永为代表。在全国各地的董永传说里,董永只是孝子的杰出代表,而武陟县小董村还传说董永是良医。武陟县民间多有口传:七仙女将她自天宫带来的仙草籽、药材种子,在怀川大地广为种植,造就了今日的焦作“四大怀药”。小董村孝子董永,被封为“孝廉”后,则以七仙女种植的中药材为百姓疗疾,成为远近闻名的名医董大夫。依据武陟县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考证、研判,小董村北金墓发现的雕砖画、字砖内容,似不外于董永疗疾。

5.餐饮习俗与象形文字的旁证

武陟县小董坊间有传,董永在卖身葬父后,为推磨磨面的“磨道驴”,所磨之面当为小麦。焦作市武陟县历来就是中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唯有小麦才可以磨成面粉。江苏、湖北、浙江等地的“董永故事”,属于大米主产区,大米是极少需要推磨加工的。

董永之“永”字,为象形字,小篆字形,本义水流长,像水流曲曲折折的样子。董永之“永”字,代表董永生于河流之畔或多水的沼泽之地。武陟县小董本就紧临沁河,且多有沼泽、池塘。近几十年,这些沼泽、湿地才干涸为地,以供农业种植。

“董永故事”辨析

西汉末年,卖身葬父的董永,是古时民间孝道典范二十四孝之一。

他的故里,究竟在哪里?是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小董村?还是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湖北省孝感市、江苏省金坛市、山东省博兴县、江苏省丹阳市之一的某个地方?

在“董永故事”之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董永故事”花落谁家,目前虽然尚难定论,但就现时面世的诸多关于董永、“董永故事”的考古发现、历史文献、文物资料、学者著述、地方史志来讲,“董永故事”武陟说之外的山西、江苏、湖北、山东等地的“董永故事”,大多以明清以降的地方史志为佐证,以历史并不久远的遗迹、遗址、纪念地和无法考证的民间传说为依据,以及编写的出版物自证“董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