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7月12日

补钙记

□ 王保利

小暑节气这天,爱人按照节令的谚语和古训,开始谋划进补事宜。她还买了几瓶葡萄糖酸钙,说年过六旬,要适时补钙。我不仅没有吃,还撂了一句:“今天我要去补钙。”她疑惑地问:“去哪里补钙?”我说:“去薛垂广老师那里补‘精神之钙’。”

2023年3月16日,我发表的《大德之人——薛垂广老师印象》一文中,记述了精神矍铄、儒雅雍容、曾任市群艺馆馆长,担任市书法协会主席15年之久,1998年被省政府聘为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薛垂广老师。文章结尾这样写道:“不读‘大德之人’薛垂广老师,实乃人生一大缺憾。”此后,只要有机会,我都要去聆听薛老师的教诲,给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滋养。

当天上午,雨后,燥热,浑身汗津津的。不光是天气的缘故,还有想急切见到薛老师的心情使然。

当我一踏进那氤氲着书画气息的“墨香村”,立马神清气爽,身上的浮躁也逃之夭夭。

薛老师不在工作室,听说去买做午饭的食材了。今年88岁的薛老师依然自力更生,亲自下厨。想起他曾问我知道烧皮肚咋做吗?我这个“厨盲”,自然哑口无言。他详细讲述了这道菜浸泡、切片、焯水等工序,让我大有“垂涎闪舌兮,挥霍旁午”之感。想必,薛老师做菜如他写字、绘画那么精致。

“薛老师还是绘画不辍呀!”同行的郑老师一句赞叹,把我引到画案前。只见洁白的宣纸上,两颗绯红脸蛋的桃子笑意盈盈,下面涂抹了几片墨块。时下正是吃桃子的季节,让人真想扑上去咬一口。

正欣赏时,薛老师回来了,他还是那么精神矍铄、儒雅随和。寒暄过后,薛老师继续他的画作。他拿着大号毛笔,蘸墨润笔,在那几块墨块上勾勒起来,左勾勾,右画画,几片果叶便生动起来。

薛老师翻着画册,指着一页鲜艳的红果图感慨:“齐白石老先生画的果蔬,弄不懂是先画果,还是先画叶。这就把咱给治了。”

从薛老师谦逊的话语中,我们有些“汗颜”。他耄耋之年仍在认认真真作画,如他所言“拿毛笔70年了,还不敢懈怠,要经常学习”。

站在薛老师身边,自己好像患有软骨病,唯有他的精神力量才能治愈。他虽早已功成名遂,可还这么孜孜以求,没有丝毫得过且过、敷衍搪塞,还在临摹、在琢磨、在思考。我等晚辈,差之远矣。

作家冯唐说过,人的能量,比情商、智商更重要。一个人的能量层次越低,他的情绪就越悲观,对待生活也越消极。反之,能量层次高的人,往往热情洋溢,对待生活积极乐观。如果你感觉做事打不起精气神,说明你该补充能量了。

诚如西塞罗在《论老年》中所讲:“我们的年龄更大了,这没错,但我们仍在学习、仍在成长,直到最后一刻。”薛老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这样。

看着、想着,身上似乎注入了强心剂,增添不竭的力量,明显精神许多。

每次来“墨香村”,我们的话语中不时会涌出“洗耳恭听、受益匪浅、领略风采”的词藻,这些绝不是虚情歉词,而是肺腑之言。今天,我们聆听薛老师讲述“知”与“破”,又让我们醍醐灌顶,在炎炎夏日感到清凉舒适。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拜见薛老师,他给我们讲学习是第一位的。这不,他从汉乐府的《陌上桑》讲起,这首诗描绘了秦罗敷的美貌以及她如何拒绝一位使君的无理要求,并通过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既美丽又坚贞、聪明的采桑女子形象。

然后,薛老师话锋一转,讲到《古诗十九首》,“一定要读,非常经典”。《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被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更被钟嵘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它以朴素自然、生动真切的语言,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

讲到这儿,薛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在坐的都是搞文字的,首先要“知”,不能一提不知道,这就要求必须博览群书,只有知道文中的意思,才能活学活用。汉代思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杰出成就的学者,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者。其次是读破万卷书,要理解其中的含义,“破”是理解、会用,不是死记硬背。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举有三说,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解。

读书还要做到朱熹讲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苏东坡亦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谓对熟读的经验之谈。

薛老师案头放着一枚在山东日照买的文旅产品“恐龙蛋”,自然提到刘勰的《文心雕龙》。这部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章学论著,“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雕龙”则是成文如雕镂龙纹一般精致。鲁迅先生认为它可以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

薛老师赏识“雕龙”,怪不得他案子上准备有多部字典和一本生字本。他无论读书,还是看报,见了生字、生词,拿不准意思的都要及时查询,并认真批注,直到弄懂为止。

一生与书为伴、以书祛病健身的中外名人不胜枚举。孔子一生坎坷,颠沛流离,最终活到73岁。爱读书,显然是孔子受益匪浅的养生之道。陆游晚年穷居乡间,常靠读书怡情,其切身体会是“病须书卷作良医”“读书有味身忘老”。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意思是书像药一样,善读就可以治病。事实上,读书确有“防病”和“治病”的奇效。

薛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动容,化为勖勉的力量,令我们奋然前行。

小暑时节,自然会聊到补。中医认为,应注意补肺气、养心、护心、防暑湿。说到补,焦作引以为傲的怀山药少不了,薛老师侃侃而谈,讲了它的功效。

“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薛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我们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要保持一颗好奇、求知的心,用心观察、学习,并不断提升自己。

薛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谈到他以前每次进京,必到同仁堂,不是去寻医问药,而是去体会人家制药理念的传承、诚信经营的文化自信。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在355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增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薛老师讲授同仁堂,让我们切身体会到,把做学问当成一生的事业来做,不弄虚,不作假。

记得哈佛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负能量的人放任你悲伤的情绪,正能量的人会鼓励你振作起来。正能量的人,会在你跌入低谷时赋予你能量,支持你走出消沉。与乐观的人在一起,你会更加坚韧,更加勇敢。人与人之间的能量,本身就会相互传递,相互影响。当你与高能量的人深交,就会不自觉地按高标准要求自己、提升自己。

作家刘震云说,要跟能从他身上得到温暖和教益的人相处。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你也会变得充满能量。法兰克福大学曾经有一项研究成果,意思是生命的真相就是能量。能量层级,决定你一生的情绪和心境。命运的好坏,也会跟你的能量高低相匹配。提升自己的内在能量,多给自己赋能,而不是负能。

置身在墨香中,氤氲在书画里,无思无欲,仿佛沐了半天“豁达心胸、严谨治学”的“自然浴”,周身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清新的味道。我分明觉得,这是在薛老师这里“补钙”的结果。

丹青难写是精神。补钙,滋补精神之钙,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