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6月21日

瓮涧村

三易其名有缘由

□布财勇

黄帝,我们人文的始祖。涿鹿之战决定了黄帝对华夏民族的绝对领导地位。在山阳区艺新街道瓮涧村(现为瓮涧实业公司),民间传说该村三易其名,与这一带的神话故事有关。让我们从这些传说故事中品味古山阳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初名“羽涧”

远古时期,黄帝部落大致分布于黄河以北和西北区域,炎帝部落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区域,两大部落在中原黄河一带的领地存在交叉区域。

炎帝与黄帝为了争夺中原统治的权力,矛盾日益尖锐,于阪泉之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阪泉之战。经过三天的浴血奋战,黄帝最终取得中原各部落盟主的地位。炎帝战败后,退回到南部地域。

《史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黄帝成为黄河流域各部落盟主后,居住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一带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不服从黄帝的命令。

传说公元前26世纪,蚩尤率部向中原进犯,首当其冲的就是炎帝。炎帝领导的神农部落重在发展农业,军事实力较弱,仍使用木质和石质兵器。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民风彪悍,加上已使用青铜兵器,战力较强。两大部落交手后,炎帝部落哪里是蚩尤的对手,很快就败下阵来。蚩尤不费吹灰之力便攻占了炎帝的疆土。

炎帝战败后就去向黄帝求援,黄帝便与炎帝联手对付蚩尤,随即征召各部与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展开战斗。黄帝麾下都是经历过阪泉之战的熊、罴、狼、豹、虎各部精兵,但蚩尤也十分勇猛,下辖九黎八十一部不仅人多势众,武器还十分精良,在实力上远胜于炎黄联军。据说在涿鹿之战前,黄帝同蚩尤交战三年,双方大的战斗打过九次,均以黄帝失败告终。

相传大鸿是黄帝的能臣,驾羽能飞,黄帝派遣他帮助炎帝部落在山阳一带驻守,每日巡查水雍之地(现在的瓮涧一带)。一次蚩尤率众偷袭,大鸿发现后,率众反击,双方发生激战。大鸿越战越勇,他展翅跃起,准备给蚩尤等人以痛击,蚩尤见势不妙,拾起山涧里的山石扔向大鸿,大鸿头部被山石击中,被击落的羽毛和尸首一起落向深深的山涧中。

大鸿死后,黄帝很是悲伤,认真总结对蚩尤作战失败的教训。这时一直被蚩尤压制的玄女族选择加入黄帝阵营,黄帝阵营实力大增。黄帝审时度势、考察地形后,决定在涿鹿城一带与蚩尤联军展开决战,最后蚩尤联军一败涂地,蚩尤也被应龙所杀。战后炎黄部落与部分九黎部落融合,形成了华夏族,我们今天就有了“炎黄子孙”与“黎民百姓”的说法。

涿鹿之战后,为了纪念大鸿,人们将大鸿战死的此条山涧称之为“羽涧”。于是这条不知名的山涧,有了它正式的名字。

再名“翁涧”

传说到了尧帝时期,尧是黄帝的五世孙。因为气候变暖,太行山上的雪水和增多的雨水形成了大的山洪,顺着“羽涧”倾泻到4公里外的古山阳恩村一带。由于“羽涧”到了开阔地段,河岸变得低矮,洪水常常在此泛滥。

《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尧帝看到百姓生命受到威胁,很是着急,命令找能人治水。四方的神仙都说:鲧善于采取堵挡的方式拦水,所以鲧定能治好。尧帝听后说:“我知道鲧这个人本事很大,但做事我行我素,会不服命令,再就只顾钓鱼玩物丧志,会给人们带来危险。”有人建议:“现在没有比鲧本事更大的人了,希望尧帝用他吧。再说鲧正好在覃怀之地钓鱼,可以试试,不行的话等有能人再换了他。”于是尧帝就相信众人,让鲧去治水。

鲧酷爱渔猎,平时每天没事就是堵挡围堰,积水成湖好钓鱼。有传说:水产的养殖最初应是从鲧开始的。鲧接到尧帝命令后,也非常高兴,英雄有了用武之地。鲧依然采用造湖围堵之法,开始治理洪水。9年过去了,这里的洪水越堵水越高,越高越堵。这里的洪水治理没有一点效果,老百姓依然饱受洪水之害。

等到舜继位,看到鲧治水没有什么进展,舜便遣大臣暗访。鲧正为怎么治水而犯愁,然而看到大片水面突来雅兴,说何不垂钓一把换个心情。正当鲧垂钓之时,舜派的人正好看到鲧在垂钓,回去禀报鲧没有治洪,而是在钓鱼。舜帝大恼,准备拿鲧治罪。无奈之下,鲧突然想到天上的法宝“息壤”可用来治理洪水,便上天盗取。根据郭璞的《山海经注》记载:息壤是一种可以自己无限生长的土壤,可以用来堵塞洪水。

鲧盗取“息壤”的事很快被天帝发现,天帝大怒,派遣祝融将鲧杀死。鲧为治理洪水而丢了性命,死不瞑目。传说:他的腋下生出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禹。后鲧被投入羽涧,而漂至河水之中。《山海经·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传说人们念起鲧治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此还丢了性命,将他治理洪水的一带称之为“鲧镇”,将他尸体投放的羽涧称为“翁涧”,这是这条涧再改其名的又一个原因。“4000多年前,恩村曾被称为鲧镇。”《恩村志》主编张宗保说。

又名“瓮涧”

“翁涧”的上游3公里处是修武县的“千年瓷都”当阳峪。由于这一带临山傍河,水丰地沃,林密草深,百姓生活十分安宁,所以修武至今简称为宁,这一带的山称“宁北山”(至今焦作人仍简称“北山”)。宁地土质特别适合制作陶器,一个叫封的人最擅长制陶,黄帝就任命封为陶正,当时人们对黄帝任命的官员尊称为“子”,所以百姓称封为宁封子。

自从封担任陶正后,就专心致志制作陶器,后来被玉皇大帝封为“陶神”。宁封子开创了中国制陶工艺,也成为陶瓷业的鼻祖。封临死之前,将制陶工艺传给了这里的百姓。我市绞胎瓷制作大师李文献说,随着这里的制陶作坊渐多,为了区分,人们便以姓氏冠名,出现了“焦作”“马作”“白作”等制陶作坊。其中,以焦家作坊为最大,人们便把焦家作坊所在地简称为“焦作”。

与当阳峪近在咫尺的瓮涧人自然成为制作陶器的人。我市古陶瓷专家张汝福说:“村名被称为‘瓮涧’可能是过去这里的人在制作陶瓮上有一绝,也可能是姓‘翁’人在此开设陶瓷作坊,为避姓讳,地名由‘翁’渐变为‘瓮’。”两种说法,各有道理。1967年,在备战备荒挖地道活动中,这里的人在河道两岸,曾经挖出一堆又一堆陶瓮碎片,证明这里过去确实生产过陶瓮。

在瓮涧村民的记忆里,村东口和村西口的两口井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村东口的井有60多米深,老百姓吃水要靠摇辘轳打水吃。据说这口井通地下河,水质很好,井水很甜。明朝时,为躲避战乱,窑洞和这口井相连,人们取水不用走地面。村西口的井相对村东口的井水质有些差,不如村东口的井水甜。

最令瓮涧人心心念念的,莫过于那座天爷庙了。村中的天爷庙大约建于明朝,当时规模很大,香火也非常旺。庙的建筑明三暗五,纵深几十米,立柱、塑像很是气派。庙内柏树一排两行,树围一个人搂不住。民国时期,附近的于村干旱少雨,于村的老人出主意:“瓮涧的天爷庙可以管住老天爷,咱们去那里祈雨吧。”一番祭祀后,果真下起了雨。天爷庙如此灵验,他们很是惊讶。看到天爷庙没有石供桌,于是家家捐资给天爷庙添了张石供桌。现在这个石供桌作为庙内唯一的遗物还在使用,但天爷庙原建筑已拆毁,拆毁前的大庙曾为瓮涧小学。

天时地利人和。上世纪50年代,原焦作市陶瓷一厂在这里兴建,到上世纪90年代一度成为全国知名企业。因种种原因,如今该企业已不复存在,但是该企业为我市培养出一大批陶瓷技艺人才,如李文献、董国宝、郭敬东等。现在他们已成为本地陶瓷业界的领军人物,生产出令世人称奇的陶瓷产品。

(感谢冯保中、张兴杰、詹和平、詹四、詹二根、刘平安、左秀荣等人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