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6月21日
不一样的《论语》
主讲人:李乐观
扫描二维码
收听《论语》精彩解读
【原文】
不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译文】
孔子杜绝四个方面:不凭空臆测,不毫无变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解析】
本章反映了夫子所禁绝的臆测、保守、拘泥和武断4个缺点,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灵活权变的处世方法。
(1)意,指猜测。
(2)必,指绝对。
(3)固,指固执。
(4)我,指唯我(主观武断)。
以上是弟子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及细心观察,对老师的立身处世方面的记录。其一,不凭空臆测。夫子主张先行而后言,用事实来说话。《阳货·十七》篇里,他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半路上听到的传言,未经考证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遗弃的,也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很多流言蜚语借此而生。其二,不毫无变通。夫子是一个懂得权变的人。《先进·十一》篇里,他听子路鼓瑟,不合雅颂之音,却有杀伐之气,很是不满,批评说:“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仲由鼓瑟的水准哪里是出自我的门下呢?其他弟子见老师轻视子路,就不再敬重他。这时,夫子感觉自己的话言重了,于是改口道:“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仲由嘛,他鼓瑟的技艺可以称得上登堂了,只是还没有到入室的阶段而已。可见,夫子对无心伤害到别人的话,能够知错就改,绝不因为自己是老师,为了顾忌所谓的面子,而不作变通。其三,不拘泥固执。前501年,公山不狃和阳虎联合背叛鲁国权臣季桓子,行动失败后,阳虎逃亡齐国,公山不狃占据费城继续对抗,并向已经名声显赫但并无一官半职的夫子发出邀请。夫子探索治国之道已久,却苦无用武之地,接到这个邀请后马上收拾行装,准备奔赴费城。旁边的子路很不高兴,阻拦道:“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没有地方去就算了吧,何必到公山不狃那里去呢?一句话提醒了夫子,尽管口头上还在申辩去费城的理由,但夫子不固执,权衡再三,决定接受子路的意见,断绝了去费城的想法。最后,不自以为是。夫子谦虚地评价自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不是天生就懂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通过勤勉学习获取知识的人。《八佾·第三》篇记述,夫子刚入太庙时,对祭祀用到所有礼器的摆放、仪式的细节,都要向人请教,以至于有人嘲笑他,说这个鄹地来的后生到处问东问西,不像是个精通礼仪的人啊。夫子听到这样的非议,不去争论,只是平淡地说:“是礼也。”这就是礼啊!应该说夫子青年时就受到国君的礼遇,并因懂礼的名声而成为太庙的助祭,但他从没表现出心高气傲、自命不凡的神态,反而以谦虚好学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称赞。
(第20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