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6月21日

用笔墨绣一幅心灵之花

□ 廉彩红

我私以为散文是美的,它有着美好的意境、美好的文字、美好的韵律。自然,这表象的美好里,是基于作者美好的人格、美好的理念、丰富的知识。钱红丽的《以爱之名》可称得上是这么一部具有丰富美好的书。

钱红丽是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获得者,她文风温婉柔美、文笔清简隽朗,富有温情。《以爱之名》秉承她一贯的文风,书中所收录的文章,题材多样、文字温柔,从消逝的乡村野畈到灵动的读书笔记,从城市生活的细节到植物生长的美好,读书随想、追忆抒怀、感时动兴之妙如珠玉相碰,琳琅有声,清脆悦耳;亦如潺潺清溪,跌宕婉转,清凉入心。

本书开篇就是《以爱之名》,这篇文章以4个小节讲述了人生路上以爱之名的言行,有遗憾,有鼓励,有惆怅,有从容……为爱付出,为爱回报,都是一种值得称赞的情感。她的孩子内向、敏感。他对妈妈说:“我默默喜欢她就行了。”身为母亲的作者说:“我们一样的敏感、自尊,仿佛活着就是专门用来实践朝着无以言的境地一直走,一直走……直至互相不见。”字里行间,读到的是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深的怜惜,及她对孩子的理解和鼓励。

读她致李商隐的信,开头一句就让人泪目:“许多年了,一直想写封信给你,总是不能如愿。等不到那样的心情,一拖拖了许多年……”好像她与义山是跨越千年的知己好友,彼此心意相通,却因俗事久未联系。李商隐的一生是寂寞悲凉的,若得此知己,该是他的幸运吧。她在信中细细地诉说她阅读李商隐诗词中的感悟和境遇,言语谆谆,真诚致心。而她又知自己难是义山知音。她说:“活在世间,寂寞的、孤独的、悲哀的、冰冷的、喜悦的,不过都是知音难求吧。”知音二字,简单而又繁杂,哪有高山,哪有流水呢。

她给柳宗元写信,言之谆谆,末了一句“子厚兄,人生一场,何尝不是万里投荒”,宕然击中我的心灵深处。我仿佛听到她隔着遥远的时空,对着柳宗元高声呼喊着,那高山流水知音般的懂得让人感慨唏嘘。其实,人世间,谁不是万里投荒?不独柳宗元,不独钱红丽,而是我们千千万万的苍生啊。

她的文中多比喻之句,轻灵、生动、雅致、巧妙,从中可知她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良好的美学素养。她热爱吟读唐诗,喜欢听古典音乐,善于以独特的眼光鉴赏书画,而所有的艺术形式之间是相通的,不管是文字、音乐还是绘画,都是把美呈现出来,并向人们传递。也正是因为她对这些艺术的欣赏与喜爱,所以才能够自如地运用通感手法,在视觉、听觉与触觉之间自由转换,许多清奇的联想、比喻信手拈来。她比喻夜间的风声“风吹宣纸,风吹册页,风吹织锦,风吹山林,风吹草地,风吹水面”,联想到的是大提琴的低音哀鸣与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山中小居,被凌晨的云迷住。她形容:“中天的云彩把《三都赋》终于写好,蓝底白字,非常规则醒目;东面的云适时盖好印章递过来,两者合而为一,配合默契。”深沉而又清灵的描述,让人既获得了文字美感,又如眼前一幅徐徐画卷展开,荡人心魄。

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童年是不可抹去的重要印迹。钱红丽也在书中用清秀之笔描写了她的童年、少年经历。她用清澈的笔触娓娓道来,从菱角菜、南瓜、茄子、棉花、高粱到小鸡、放养的小牛,还有外婆磨的糯米粉、母亲做的瓠子面汤,一桩桩、一件件,读起来是那么亲切、家常,充满田园的自然清新与尘世烟火的温暖气息。

通过《以爱之名》,我才知道她15岁就辍学打工,并没有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可她痴迷文字、潜心好学,凭借自身的努力自学成才。她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美好的文字,出了若干部文集,成为一名专业的文学编辑。她在回忆往事时写道:“每一个黄昏,在华侨皮鞋厂下班以后,家里小阁楼实在闷热,搬一只椅子,搁在楼下湿荫荫的地上,看书……一个少年性子里的安详与忍耐,或许是教堂日复一日的钟声所培养的吧。”语气平和稳定,过去的磋磨如今都成为她人生道路上的花朵,而我依然读得动容。她的成长经历,也让她对人世有着独特的感慨;读过的书,更是丰富着她的内心。

读到一本好书是一件幸福的事。钱红丽巧妙地用笔墨在纸页间绣花,一朵比一朵秀丽清雅,让人深陷其中,感受着美,疲惫浮躁的心灵,如被清茶洗涤,变得安宁沉静,散出淡淡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