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6月21日
汤仲明的木炭代油炉汽车
□王惠敏 汤春玲
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近代科学家汤仲明发明的木炭代油炉汽车曾轰动一时,在中国交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1年9月30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纪录片《汽车百年》,在第十集“制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张学良、李宜春、汤仲明”中,介绍了汤仲明发明木炭汽车的有关情况。
汤仲明(1897年~1980年),原名汤俊哲,河南省孟县(今孟州市)城关乡中汤庄人。由于父辈不识字,深受地主和无良商家的压榨和剥削,因此家中十分重视后辈的学习。1903年,汤仲明入学后发奋图强、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读完高小和开封师范后,在亲友的资助下到北京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考试,并顺利获得留法机会。1919年6月,22岁的汤仲明被保送到法国国立南台职业学校学习,先后在南台火车制造厂、巴黎雷诺汽车制造厂等工厂实习,后毕业于法国国立昂诺高等工艺学校,获得机械工艺工程师职称。
1926年3月,在法国留学7年、时年29岁的汤仲明,为实现“科技报国”的志向,放弃优厚待遇,拒绝法国工厂的挽留,回到祖国怀抱。回国后,他先后在陇海铁路、徐州、开封、洛阳等机车修理厂、机务段等处任职,一直在铁道部门从事技术工作。
当时,国家每年需要花费巨资进口洋油(主要是汽油、柴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家的科学家都开展过木炭代替石油的研究,但由于技术不过关、实用价值有限,仅停留在实验阶段。
汤仲明在法国留学7年期间,深切感受到了先进的内燃机技术,对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这让他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信念。他拿出部分工资作为经费,利用业余时间,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研制木炭取代洋油的新技术。从1928年开始,在经历了1200多个日日夜夜的思索、设计、反复试验、改进完善后,他终于在1931年5月研制出中国第一辆木炭代油炉汽车(即木炭汽车)。1931年9月,汤仲明将发明的木炭代油炉报国民政府实业部,并获准专利五年。
1936年1月出版的《河南省政府公报》第1526期记载:“本省汤仲明所发明的木炭代油炉汽车,业已试验成功,其效力与普通汽车相等,而消费可省数倍,实为我国最经济适用之一种交通工具。现拟由政府拔给款项,先将省有汽车一律改装代油炉,以资提倡,然后再设法推广,使原用之各种汽车统令改用该项代油炉,以期减少费用,堵塞漏洞。”1932年至1933年,河南省官办长途营业部部分车辆已改装成木炭代油炉汽车。
上世纪30年代,我国的汽油、柴油完全依靠进口,且价格昂贵。据有关资料记载,1928年在南京城加汽油,每升需要大洋一角五分(约合人民币20元);1932年每升涨到大洋四角(约合人民币50元)。为摆脱洋油垄断,汤仲明历尽艰辛、百折不挠,成功发明了实用价值较高的木炭汽车,用木炭代替洋油,并获得国民政府推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洋油短缺的困境。木炭汽车的技术研发、应用突破、改进完善等,属于那个时代的“新质生产力”。
为加快推广木炭汽车,为国家节省进口洋油费用,汤仲明将木炭代油炉制作技术和图纸公布于众。他还开着自己研制的木炭汽车,到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展示,使木炭汽车在全国推广。
抗日战争期间,木炭汽车在汽油匮乏、交通困难的抗战后方风靡一时,把各类抗战物资运输到前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石油供应充足,油价不断下跌,木炭汽车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据1959年10月出版的“全国公路运输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经验小丛书”之《肖培俊驾驶保修木炭汽车的经验》一书记载:“木炭汽车在全国解放后的十多年内,仍有湖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区在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匮乏的难题。”
新中国成立后,汤仲明先后任重庆水轮机厂工程师、总设计师、代理总工程师等职务,被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被评为重庆市劳动模范。晚年,他又发明了“内外燃转子发动机”和“半圆凸轮转子水泵”,并获得国家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