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6月14日

文化苦旅者的灵魂邂逅

——画家郑清珍与绞胎瓷技艺传承人李文献的故事

□布财勇

画中,李文献夫妇的脸庞上,一道道皱纹如同岁月镌刻的印记,记录着文化苦旅者历经风霜、跋涉艰辛的历程。画家郑清珍以其独特的笔触,将这对夫妇不屈不挠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呈现在画纸之上,令人心生敬意。”供职于某报社的书画爱好者王见宾,在看到5月24日焦作晚报《周末·艺苑》版面刊登我市画家郑清珍所作《五十年绞胎瓷技艺坚守者李文献》画作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语。那么,郑清珍创作这幅画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相识文代会

来到郑清珍中国画人物创作工作室,郑清珍在伏案工作,谈起这幅画作,他说:“这要感谢山阳区文联,让我能同李文献相识,并且让我在人物画创作方面能小有建树。”

2019年秋,那是一个收获的时节。山阳区的文艺爱好者期盼已久的山阳区文联要成立了。从1957年我市郊区建立,到1990年郊区更名为山阳区,因种种原因,山阳区一直没有成立文联机构。因此,时任山阳区区委书记的李建超对于山阳区文联的成立格外重视,他专门提出要求:“山阳区作为文化悠久的城区,一定要借山阳区文联成立东风,吸引更多优秀的文艺人才加入,为厚重的山阳文化增色。”

1964年出生的郑清珍,早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系,经过一番人生打拼,创建了河南六时雨影视公司。2017年,由他担任制片人,拍摄了网络大电影《悟空前传》,曾创下了网络上3500万的播放量。同年,他独立导演的微电影《战狼三级班》在猫眼票房短片上映,创下排行榜第十名。他还拍摄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微电影《爱的连线》,好评如潮。2019年,他分别在今日中国周刊纪实片《探寻英雄》和青少年网瘾题材电影《救心量子》摄制中担任导演。因在影视界的影响,郑清珍被推选为我市微电影协会副主席。

李文献可谓我市绞胎瓷制作行业界的代表人物,面对“瓷”路漫漫,他“瓷”情笃厚。从十七八岁与绞胎瓷结缘,到一生相许,披荆斩棘,筚路蓝缕。2008年,他申报的绞胎瓷制作技艺被我市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0年,他申报的绞胎瓷制作技艺被我省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4年,他创作的《双龙朝凤》《方圆壶》绞胎瓷作品在河南省陶瓷艺术研究中心举办的河南省首届陶瓷艺术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他申报的绞胎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5年,他创作的《鸟语花香》绞胎瓷作品在“东方韵”第四届国际陶瓷艺术评比活动中荣获金奖。

郑清珍、李文献两人因在艺术界不同领域作出的成就,与其他41人被山阳区委宣传部确定为首届山阳区文联委员。

2019年12月27日,山阳区区委隆重举行山阳区文联成立大会,郑清珍和李文献分别作为区文联委员出席了本次会议。因爱好摄影的缘故,郑清珍特意带上心爱的相机参加会议。

会后,山阳区文联委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彼此相互介绍,纷纷合影留念。郑清珍在与山阳区文联委员拍摄合影期间,与李文献互加了微信,从此拉近了俩人的距离。

抗疫共勉励

山阳区文联成立大会召开后,郑清珍被山阳区电影电视家协会推选为主席,李文献专门给郑清珍打了电话表示祝贺,并诚挚邀请他有机会能到他的厂里看一看。

2020年春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光顾”,一下子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由于疫情封控的原因,郑清珍必须整天待在工作室。

“看到无数投身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我为之感动。虽然无法投身疫情一线,但我有自己参与这场战‘疫’的方式。”郑清珍说。他重新拿起由于忙于影视制作而搁下的画笔,通过书画宣传防疫知识,讲述防疫故事。创作热情被点燃后,郑清珍接连创作了39幅以抗疫为主题的画作,先后在山阳区文联公众微信号和《焦作日报》上发表。李文献看到后及时给予点赞和鼓励。郑清珍也很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在书画上一直走下去的信心。

“郑清珍老师系列抗疫画作尽管在笔法和构图上有不到位的地方,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画作展现出了一名文艺工作者的担当和情怀。”对于郑清珍由影视制作转向画画和书法,山阳区文联副主席聂海洲给予这样的肯定。

“绞胎瓷难在制作技艺上,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泥料编制花纹,越排列有序的图案技艺要求越高。”无论是疫情还是病情,从未阻挡李文献对绞胎瓷技艺的传承和探索。

李文献的病情由来已久。早在2007年年底,他到医院检查时发现得了食道癌,在和病魔斗争的同时,也在挑战古人未掌握的技艺。近年来,他将建筑、人物、山水、树木、花鸟、传统服饰等图案运用到绞胎瓷中,其难度更大,技艺要求更高。他先后创作了《延安颂》《云台山水》等作品,让世人看到了宋瓷精韵、当阳遗脉的绞胎精彩。

有人说:精神是战胜疾病的最有效武器。李文献在忘我的绞胎瓷研究制作中,实现了自我,也战胜了病魔。鉴于在陶瓷方面的成就,他荣获了“中国陶瓷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

郑清珍在画画中也找到了事业归属感。由于拍过影视作品的缘故,他对光感、线条、构图有独到的理解和把握,转向画画后,特别是在人物画创作方面得心应手。他画的美女笔触自然,个个生动传神,似乎能让人感觉到皮肤细腻的质感,因而在全国赢得了“新仕女专业画家”的美誉。

郑清珍与李文献为双方在各自领域的成就感到欣喜,在相互道贺和鼓励的同时,也诚挚地相互发出邀请,希望将来能有机会把酒言欢。

杂面馆相聚

2024年5月中旬的一天下午,郑清珍去北山办事时,顺道到李文献的厂里参观。在李文献的厂里,他仔细看了绞胎瓷的制作过程,对绞胎瓷这一悠久的传承技艺有了进一步了解。

夕阳西下,好客的李文献邀请郑清珍到附近一家杂面馆吃饭。李文献的老伴看到朋友来访,专门将家里珍藏的好酒拿出来待客。酒过三巡,谈起创业的艰辛,李文献几次哽咽。李文献的老伴李祥枝在给大家倒酒的同时,也介绍了一些和李文献共同走过的岁月。

李文献夫妇对绞胎瓷的痴情,触发了郑清珍的艺术灵感,他决定为这对献身绞胎瓷事业的夫妻画像。此后,郑清珍又先后两次到李文献的厂里,对李文献夫妇的生活和神态进行仔细观察,最终成就了国画作品《五十年绞胎瓷技艺坚守者李文献》。这幅作品完成后,郑清珍感到作品还难以完全表达李文献夫妇的精神。于是他找到熟悉李文献夫妇的笔者,写下四句短诗:痴情绞胎五十载,身患绝症志不改。相濡以沫渗纹理,只为绞胎花儿开。他将笔者的拙作题写在画作上,让人们在欣赏画作和书法的同时,也能领略李文献夫妇的灵魂魅力。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古人强调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论点,随着历代人物画的发展,逐步成为人物画创作的首要标准。该画作人物面容平和、色泽饱满、神态自然,充分展现了李文献老师对探索发展绞胎瓷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与风采。其题款书法刚劲有力,自然流畅,不失为一幅诗书画俱佳的作品。”聂海州这样评价。

山阳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秦继利说:“郑清珍的笔下不仅是绘画艺术,也是他的心境和心语。近年来,他的画笔瞄准焦作的发展巨变、社会热点,以绘画艺术进行呈现,赋予艺术之感,主题围绕疫情防控、女足精英、奥运精神、战斗英雄、红色传承、南水北调焦作精神、城乡风貌、乡村振兴等,赞美生活,歌颂英雄,颂扬伟大的时代。”

王见宾由衷地称赞:“郑清珍以其精湛的技艺,将这对夫妇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他们那坚定的神态无不传递着一种强大的信念与力量,令人为之动容。”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服务于人民。郑清珍和李文献二人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共同成就了一段我市文艺界的佳话。

上图 画家郑清珍和他的国画作品《五十年绞胎瓷技艺坚守者李文献》。

(照片由郑清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