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6月14日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论子夏的历史贡献

本报记者赵改玲

●高培华

原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度卓越贡献人物”。他在《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等报纸、杂志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3部,其《卜子夏考论》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李乐观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灯光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河南省优秀基层宣讲员  ●中原经济区优秀社科工作者

●郑州西亚斯学院兼职教授 ●河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政协第十五届焦作市委员 ●焦作市作协副主席

河济之间:子夏家乡地望考

高培华:子夏是覃怀大地上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其家乡温县(温邑)地处“河济之间”,在出荥泽北流的黄河古道之西,又称“西河之上”。西周至春秋初年,温邑属王畿内温国的治所。前650年“狄灭温”。前635年,晋师勤王赶走狄人占领温邑,周襄王将温、原等四邑“赏赐”晋国。此后,温邑先后成为晋国狐溱、阳处父、郤至、赵氏、魏氏采邑,战国前期属于魏国。子夏自谓退居“河济之间”,是指其回到家乡温县。

李乐观:除却子夏入孔门求学的17年(包括他在卫、鲁两国短暂出仕以及为孔子守丧三年),其一生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温县这片文明早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晋国卜氏的家学渊源,给了子夏先天的荣誉感和光耀门楣的进取心,直到远赴卫国拜见孔子之后,他终于找到更具远见卓识的使命感。正像夫子教导的那样:“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从此,子夏的人生一路开挂,被推举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道精神标杆。

子夏助教:无微不至教辅情

高培华:子夏天资聪慧,思想深邃,为众弟子所倚重,大家有了疑问,除了求教孔子,也请教子夏。如《论语·颜渊》司马牛“问君子”,孔子告诉他“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想到自己“无兄弟”,不免忧从中来。子夏先以闻于孔子的话开导他,进而讲道:“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以仁爱为准则谈君子修养,创造性地描绘出一幅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以上事例说明:子夏在孔门求学的后期,已经成为孔子的助教。他为司马牛、樊迟等人解疑释惑的言论,表现出一个大思想家、教育家的潜质和思想深度;他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实发端于孔门求学的后期,被列入孔门“四科十哲”绝非偶然。

李乐观:子夏的教辅工作,既是自觉的也是自发的,这得益于其对孔子思想的深刻领悟和对文献典籍的真知灼见。《论语·八佾》子夏向孔子请教有关《诗经》的句子,问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绘画时,白是最后添加的色彩(古代绘画材料底色为原色或咖啡色,没有白色)。在用白色线条勾勒之后,画面马上就生动起来,而庄姜的淑德就像这白色的线条。受到启发的子夏马上脱口而出:“礼后乎?”联想到老师平日所讲的礼,看似平淡无奇,却能使人的美质得以彰显,不正说明了礼是后起于品德之后吗?举一反三,子夏学《诗》,不但能够领会《诗》的主旨,还能领会老师的心意,孔子当然开心了,马上表示以后一起来研究《诗经》吧。而子夏这个能和老师一起研究学问的人,当然受到众多弟子的爱戴了。

西河教授:学优则仕仕而优

高培华:作为孔、孟之间的儒学大师,子夏为孔子服丧三年期满之后,回到家乡温邑,在北流黄河之西的广阔地域设教授徒,长达半个世纪。魏文侯、魏成子、李悝(即李克)、吴起、田子方、段干木、公羊高、穀梁赤等,众多名流出其门下。《史记·魏世家》记载:“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可见子夏影响之大,堪称名震诸侯。在子夏的教育影响下,魏文侯、李悝等人对魏国的治理,可说是孔子“内圣外王”之道的第一次成功实践,使魏国在战国初期成为最为强盛的诸侯国。子夏开创的西河学派,与魏国同时崛起,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其成就和影响,在当时的文化教育界独树一帜。

李乐观:子夏“西河设教”的成功经历,如久违的玫瑰花透出篱笆墙,拔高了当时整个儒学的地位,大大提振了儒者的心气和士气,是孔子“内圣外王”思想的生动体现。其实,孔子所倡导的“学”,就是一种“能近取譬”的社会生活实践,只是后儒们不能理解,这才死扣书本,远离日用伦常。而子夏无疑是其中“学而优则仕”的杰出代表,他在卫国担任行人的临危不惧,后出仕鲁国任“莒父宰”的国之大义,都足以说明子夏完全摆脱了小人儒的性格局限,能够识大体、行大道、顾大义、明大伦,活脱脱一位君子儒。

发明章句:一河之水向东流

高培华:子夏传经“发明章句”,意义何在?到春秋时代,“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于是孔子收集整理,并用作教材传授弟子,使原来贵族垄断的学问一变而成为平民学子也可学习的知识修养。孔子晚年喜《易》,又依据鲁国《史记》编纂《春秋》。这才有了后儒所谓的“六经”。然而,孔子用这些经典文献施教,只是概略讲述各书精要,并没有逐章逐句地讲解。因而同是一部经书,对各篇分章、断句、释义等问题,难免产生歧异,若不研究解决,势必影响儒学的发展。子夏在西河教授,继孔子之后研究和整理这些文献,并从其教学的需要出发,开始为这些文献分出章节,为各章节判明句读,对每句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就开始有了儒家经学。“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具体说明了子夏在儒学发展史上“经学鼻祖”的重要地位。作为经学章句的发明人,子夏对于整理和传播经典文献的功绩,可以说是仅次于孔子,是其他孔门弟子及其他学派的学者都无法比的。其他如墨、法等学派,要学习经典文献,就不能不师从儒家。知此,当我们看到墨子、李悝等墨、法鼻祖都有师从儒家的经历,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可以说:子夏不仅对于荀子及其后的儒家经学一派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墨家、法家等其他各家也起到了某种程度的催生或助长作用。他实乃继孔子之后,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做出了开拓、奠基性工作的一代文化巨人。

李乐观:汉代的儒学能够发展为经学,子夏功不可没,经学的传承严格有序,虽经百世而不废。“发明章句”不仅表现在经典的学习,还表现在对社会的促进。如发源于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不是偶然,而是自然禀赋加持的必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子夏在此设教传《易》“发明章句”,使得《易》的基本原理在古温大地上温煦流动,成为人们的生活日常,后受到河洛源流太极图的启示,结合各家拳法之长,创立了太极拳。

“六经”之传:集之大者而成也

高培华:子夏是“六经”的主要传承者,是当之无愧的“经学鼻祖”。作为孔门文学高徒,子夏继孔子之后整理和传授古文献,对“六经”进行了初步分章、断句和必要的解释,创立了诠释儒家经典的章句之学,即最初的经学。经过子夏及其弟子一代代薪火相传,形成了一批解经之作,如《春秋三传》《子夏易传》《毛诗故训传》《韩诗内传》《仪礼·丧服传》等。汉代立于学官的多家经学,都把自家的学术渊源追溯到子夏。东汉名臣徐防上疏曰:“臣闻六经,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子夏“发明章句”开创经学,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不可低估。

李乐观:对“六经”的传述,非子夏一人之力,时乃有仲弓、子游、有若、曾参等皆为传经大儒,但子夏的贡献无疑是高出旁人的。子夏对李悝、吴起等弟子的教学实践,也像孔门教育一样文武兼备。有了这样的人才储备,魏国率先在诸侯国中崛起。作为卓越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子夏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传承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① 高培华。

图② 李乐观。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