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5月24日

南官庄的历史记忆

□ 王保友

武陟县小董乡南官庄村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历朝历代都流传了许多神奇传说。

坊间相传,东汉时,村人张浚上任怀县(怀县治所在今武陟县大虹桥乡土城村。汉高祖二年,为河内郡治所。清道光九年《武陟县志》载“张浚,山阳人,怀令。见东汉《清河王传》)县令后,拒绝安排子女、亲友在衙门内做事,被视为“傻”官。他甫一就任县令,就被诬告借修县衙之机大发横财,朝廷派人巡察后,查无贪腐,被称为廉官。他将儿子娶亲所收五百两白银悉数捐资修建村北的运粮河桥(村人唤作张桥),被呼为善官。张浚所居的村子,渐渐被叫作张官人庄,简称张官庄。

又传,南官庄原称崔官庄,因唐太宗李世民赏赐吏部尚书崔国安而得名。所建庄园布局严谨,五横二纵,故有“陶村祠堂小董庙,就数官庄好街道”之说。取天圆地方之意,建有圆形寨墙。庄园东部尚建有大庙、文昌阁。武周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又建如来佛寺。元初,西汉开国元勋张耳(被汉高祖刘邦立为赵王,世称赵景王)后裔之一支中,有兄弟九人,为避战乱,自邯郸散迁全国各地。以“念”字排序居八的“念八”,迁至武陟县崔官庄(崔氏消亡后改为张官庄)。九代公张瑨举进士被招为郡马。明万历三年(1575年)始建张氏宗祠,立九代公瑨为始祖,瑨其子为高祖。光绪十一年重修张氏宗祠。1949年《张氏家谱》云:“官庄张氏迁自邯郸,至九世讳缙者生子三,长古风,次古水,三古隆,自此分为三门。”(俗称“古三堂”)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原有的南官庄寨墙仅残留低矮土岭。1870年,村内武举张书田召集大户,广聚民意,决定扩建寨墙,以御盗匪。以白灰拌土砌为寨基外墙,内墙以土夯实。1876年秋,寨墙完工后,于乾、艮、巽、坤四方,分设四个寨门,寨门上方均嵌“洪福寨”石匾。寨壕以沁河水注之,终年有水。寨墙上各设置十几门大小口径火炮。村内大庙的前院建有玉皇庙、火神庙、奶奶庙等,大庙的后院则是戏台广场。

关于南官庄的得名,有说始于元朝,亦有传说始于清乾隆年间,但不外于旨在与北边的北官庄有所区别,按方位把张官庄改为南官庄,沿用至今。

1928年1月,第一届中共武陟县委成立。2月,县委书记王大中被悬赏缉拿,在武陟县城和临近县城的木栾店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情况下,县委决定由共产党员宋鸿升(南官庄人)高利贷借款一百元现大洋,在南官庄村南的铁匠铺边租房,开办杂货铺,作为县委机关。住在县委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多以教师身份做掩护,领导全县革命工作。因觉察到县委机关的同志衣着相貌、言语举止等与农村群众差异较大,经常出入其间,容易暴露等危险,旋即紧急关闭杂货铺,撤离了南官庄。

早期的中共武陟县委,在南官庄村开展革命活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也孕育了一些革命火种。在中共地下工作者郭世英的影响下,本村青年张立俊从事革命工作,贴传单、送情报、帮助八路军转运军粮。解放战争时期,还参加了晋鲁豫边区参议会(参会领导有邓小平、刘伯承、薄一波等)。张建平于1940年参加革命后,历任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通讯科长、西北军区炮兵司令部科长,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北京618厂科长、纪委副书记、工业学校校长、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副厂长、顾问等职。

新中国建立前后,先后有10名南官庄村子弟为了革命事业取得胜利壮烈牺牲,村里的烈士纪念亭,至今仍铭刻着烈士的英名。

上图 武陟县文物保护点南官庄村洪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