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5月24日

神奇山村甲板创

□郑乃谦

甲板创是修武县西村乡的一个行政村,目前近百户300余人,由刘根、甲板创、黄岩、核桃园、倒扎沟、柿圪台、拉江岩、黑羊圈、返底、荻池岭等10个自然村构成。昔日一条古道从待王镇穿过山门河口经西村行至核桃园,向右经返底(或荻池岭)、裴庄通到山西陵川,向左经过拉江岩可上长岭,直行至双庙可到达山西泽州。

村名的来历

甲板创,这个村名实在令人费解。相传它原来并非村庄,只是一处解板场。这里地处豫、晋交界要道之处,从山里运出的原木在木工作坊简单加工成板材,然后运到山外。后来,几个木工的家眷在此居住,解板场成了村庄。久而久之,村名演变成了甲板创。

甲板创里边的一处山崖下,古时有5个泉眼,泉水溢出,汇成一股溪流,名曰五股水。五股水流至甲板创外的一处山根,此处的村子叫流沟,即今天的刘根。刘根村名来历还有种说法:古时这里有一户刘姓人家在古道旁边开了一间饭铺,即老刘铺,后来这个村子取名刘根。

甲板创里边的村子叫黄岩,原名叫黄崖。这一带多为青色的石灰石,这个村边河沿耸立着一堵黄色的石崖,村子故名,后来演变成了黄岩。

黄岩里边的村子核桃园,是3条沟的交会处附近,位置居中,集体化时期是甲板创大队的行政中心。大队办公室、学校和村卫生室都设置在这里。

清朝末年,核桃园属于黄岩村李姓家族的土地,高姓迁至这里,一边租种李姓的土地,一边给人家开把式。初来乍到,没钱盖房,略有积蓄后高姓通过官府立下契约,买走了土崖前的一块土地,开挖窑洞居住。这个窑洞前原有一棵核桃树,高姓先祖便给宅院取名核桃院,日子久了便叫成了今天的核桃园。至今,高姓家族已经延续至11世,总人口逾200人。

核桃园向里,左边的村子是倒扎沟。主河道是向南流,而这条沟的口子朝北,沟口处的村子故名倒扎沟。

倒扎沟里边半山腰的高台上住着几户史姓人家,他们取村名叫平西村。这个村名寓意自己的美好愿望,显然对外边的大村庄西村含有冒犯之意,后被迫改村名为史圪台。恰巧这个村子盛产柿子,子孙们便更名为柿圪台。

柿圪台里边的沟里,有一个村子叫拉江岩。

核桃园右边向里,第一个村子叫黑羊圈。这个村子位于河的两沿,河东边叫东窑,是高姓人家的宅院。在河西沿有荻池岭王家用来圈黑羊的羊圈,该村顾名思义便叫黑羊圈。

黑羊圈向里还有两个村子,右侧岭上的叫荻池岭,沟里的叫返底。

荻池岭是甲板创唯一处于岭上的自然村。虽然是在岭端,可四周高中间低,状如一个聚宝盆。村子正好位于盆地中央,村子东部、南部和北部各有一个大泊池,故并不缺水。从村子北部的大山垴向下俯视,3个泊池犹如镶嵌在青山里的明镜。有水就便于人生存,相传清末时有百余户近700人,和西村差不多。进村上了房顶,从村南走到村北不必下房。村里还开设有多家旅店,供过往生意人歇脚。本村人拢了两个戏班子,建有戏楼,逢年过节,乡亲们不出村子就能看大戏。古道上商贾驼队来来往往,从此经裴庄可直达陵川,据说穆桂英驻扎外边的穆家寨时,还通过此处运送粮草。3处泊池不光聚了水,也会聚财。这里的王姓是个大家族,人口多,地产也多,单是山羊就有两大群。抗战之前,这个村子还有数十户人家,是甲板创人口最多的自然村。

荻池岭村历史文化非常浓厚,浓厚得有些扑朔迷离,单是村名就说法不一。有的说叫滴池岭,因为万花庄人到青龙洞祈雨路过此地,祈到的雨水溅了3滴,形成3个泊池。有的说叫荻池岭,最早在此居住的是荻氏家族。荻氏原本是朝廷的地方官员,负责统领这一方。风水先生觉得因为太行山风脉由山西省延续至此,荻池岭村脉气极佳,以后有望出小主。村北一段路地形险要,当那位风水先生听到此处名叫跌折腰时,便说这个名字不吉利,毁了荻池岭的脉气。尽管荻池岭出现过多位“皇上”,但大家都知道那是戏台上的,不可当真。

返底村,清代叫阪底,位于半山腰一片台地上,村的东、西两边各有一条山谷,当地人分别叫作东返、西返。村里也有戏楼,只是没有戏班子。村里办有武学,村民自古就有习武风俗,且出有武术高手。走东返到岭上,可以通达裴庄;走西返至柳树口,古时候乃是一条石板铺就的官道,来往商贾也是川流不息。

古代军事价值

地处豫晋间的这条大峡谷,不光来往商贾川流不息,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进,那是物产富庶的豫西北平原;退,则扼守了晋东南的前哨门户。如此地理位置在冷兵器时代,意义极大。谁控制了这条峡谷,谁就拥有了晋东南和豫西北间一条交通要道。

在柿园村和甲板创交界处,一座孤峰屹立河中央,峰顶保存着完好的古寨,俗称穆家寨。相传此处就是穆桂英当年占山为王并和杨宗保结为秦晋之好的地方。穆桂英破洪洲前,曾经在此筑寨为王,后奉旨破天门、破洪洲。

穆家寨、圪叉寨和平顶窑的九寨关,这组要塞工事连成了一道完整的攻防体系。前有穆家寨扼守沟口,是为前哨。中部的圪叉寨孤峰矗立于高山之上,弓箭手功夫再高仰射也是徒劳,因为寨顶飞下一块核桃大的石头足以使其毙命,更别说那滚滚檑木了。至于九寨关,那建造的更是环环相扣,彼此呼应,结合得天衣无缝。

相传王彦的八字军和岳家军先后在这一带抗击金兵。今日人们怎会想象到,这幽静的山谷曾闪耀刀光剑影,弥漫血雨腥风。旌旗猎猎,战马嘶鸣,早已融入历史时空,而穆家寨、圪叉寨的遗址,形成了可以触摸的历史。此外峡谷里,还有多处山洞与古代兵事有关。

甲板创村里边,有座数丈深的天然山洞,名叫躲兵洞。追兵若苦苦把守进口,那就上当了。因为它另有一个出口,知道底细的被追者会从另一出口安全逃离。

黄岩附近的悬崖上有个躲兵窑,又名藏兵洞。洞口仅可钻过一人,洞内可容纳百余人,据说里边还有碓臼。平面状洞顶与地面有多个天然石柱支撑,这石柱自然是远古时期发育的石钟乳与石笋连接形成。只要储备了粮食和水,这个天然窑洞还真是易守难攻。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进山门河口,由西村经柿园村过穆家寨,便进入甲板创村的地界。农舍上轻烟袅袅,田野中花红柳绿;河谷里的潺潺溪水,滋养着众生;耳闻鸡鸣犬吠,目睹青山绿水,昔日确有几分世外桃源的感觉。

而今那淙淙泉水怎么不见踪影呢?传说宋朝年间,那妖和尚掳走皇姑,囚禁于深山里的影寺。此举激怒了朝廷,遂发重兵前来缉拿。官军行至穆家寨,派出先锋官前去探路。为了破坏水源阻止官军,妖和尚使法术,用铁拐棍捣漏了沿途的所有泉眼。不光峡谷底的泉水枯干,岭上的泉水也断流了。山岭上留下许多深井,这都是那影寺和尚作的孽。

农耕时代,家家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几位耄耋老人常说一句话:开山到顶。意即不论山有多高,只要有一小片荒地就开垦出来,种上庄稼。眼前山谷里、山顶上随处可见的梯田遗迹,证明这方水土确实养活了许多人。可以想象,每逢历史处于动荡、战乱时期,甲板创一带的山谷就是难民的避难所。川流不息的游客路过时,都感觉甲板创村名别扭,却没有人顾得上探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原来进山,路就在河滩,河滩就是路,平日就特别难行,一到汛期就无路可行。从集体化时期开始,甲板创大队的社员就陆续外迁。1988年,有关部门在山腰底部开了新路,摆脱了山洪的困扰。为了发展旅游业,世纪之初扩建为山区二级公路。

甲板创处于青龙峡、峰林峡和净影寺的必经之路。当地旅游业的兴盛,甲板创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怎样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增收发展经济,是目前他们正探索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