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5月17日
高岭村趣闻逸事知多少
□ 布财勇
山阳区中星街道高岭村因地处高岭之上而得名,村西是该街道桶张河村,村东是寺河村。不要小看这个只有千把口人的小村,发生在这一带的趣闻逸事可不少。
虎丘山上卧虎岭
高岭村北边的太行山有一个东西走向的山岭,山岭向南延伸出几条山沟,人们把它叫成虎丘山上卧虎岭。现在知道卧虎岭的人不多,但提起虎鼻山可谓人人皆知。虎鼻山位于高岭村偏西北的地方,它正下方的山沟叫虎掌沟。虎鼻山是一个南北走向很短的半截山岭,它正下方的悬崖上有一个天然的大石洞,酷似老虎的一张大嘴。它东西两边各有一个小山洼,东边的叫东杨家洼,西边的叫西杨家洼,两个小山洼衬托着虎鼻山形成整个虎头的面部轮廓。虎掌沟向东依次有4条山沟,它们分别叫长掌沟、白神沟、小燕掌沟、老扁沟。山沟之间又成南北走向的4个山岭,代表着老虎的4条腿。山岭底部各隆起一个小山包,从西往东依次叫羊粪谷堆、和尚谷堆、小燕谷堆、大谷堆,4个谷堆代表着老虎的4只爪。老扁沟的东边有一条不太长的小山沟,叫永范沟。永范沟有一个略呈东南方向的山岭,代表着老虎的尾巴。由于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破坏,这种景象如今已经难以看到了。
虎鼻下方的老虎嘴还有一个传说:东汉年间,墙南村是山阳县的所在地,山阳县的北城门楼正对着虎鼻山那道山梁,城门洞与虎鼻山上的老虎嘴在一条直线上,城门洞地上有一块稍微隆出地面的石头,晚上关闭城门后,用一根大木杆,上头顶住城门,下边顶在这快石头上,所以人们把它叫顶门石。每逢山阳县令坐轿从北城门经过时,无论进出,此石总是擦着轿底,县令初时认为轿夫们的个子低,换成高个子的轿夫后,无论把轿抬得多高,石头照样擦轿底。后来,有一位脾气暴躁的县令,见城门口的大石头屡擦轿底,就命人将这块大石头刨掉。说来也怪,此石被刨掉后,山阳县令不久就暴病身亡。从此以后,山阳县一连几任姓杨的县令,不是暴亡就是身染怪病。后来朝廷就请了一位风水大师来破解此症,风水大师对这里的地形地貌查验后,煞有其事地说:“城门里的这块石头相当于虎撑,撑着虎鼻山的老虎嘴,支着老虎的牙。此石被刨掉后,破坏了风水,老虎嘴里没有了这块石头,专吃姓杨的县令,应了‘老虎吃羊’的传说。”后来,没有哪位县令敢来山阳县上任,朝廷就放弃了山阳县,将县府搬到了修武县。这就是在高岭村广为流传的“支虎石”的传说。
失踪的堂圐圙井
在高岭村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火烧鸿门寺,捎带大辛庄;找到堂圐圙井,能买下半个河南省。”被称为“堂圐圙”的地方位于高岭村的南地,所谓的“堂圐圙井”位于何处人们无法知晓,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鸿门寺和大辛庄均位于该村东北部的半山坡上。据该村老一辈人讲,鸿门寺与汉献帝刘协相关。刘协被册封为山阳公后,一度闷闷不乐,把讲经礼佛作为最大乐趣。传说鸿门寺就是刘协怀念汉高祖“龙兴鸿门”而起的名字。
鸿门寺在高岭村南设有一处佛堂,后人将此处称之为“堂圐圙”。话说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淫无道,民不聊生,使得黄河以北很多地方民众缺衣少食,形成了百里无炊烟、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景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全国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当时河南境内就有几支农民起义军,最有名的是瓦岗寨农民起义军。传说鸿门寺长老暗中支持起义军,资助钱粮,后被告发,官府遂派兵围剿鸿门寺。官军对僧众进行砍杀,并放火焚烧了鸿门寺。鸿门寺长老见势不妙,慌乱中将寺中所有金银财宝收集到一起,全部投入到“堂圐圙”的一口水井中,用一块青石板盖住井口,并推到墙壁将其掩埋。
在鸿门寺附近有一个村庄叫大辛庄,它的对面是小辛庄(小辛庄现隶属寺河村行政村)。官军火烧鸿门寺时,大辛庄也难于幸免,一同被战火烧掉了。后来鸿门寺在遗址上复建,大辛庄在那次被烧后,村庄从此消失。“火烧鸿门寺,捎带大辛庄;找到堂圐圙井,能买下半个河南省”这两句话中,前一句说的是鸿门寺和大辛庄毁于兵燹的历史,后一句说的是堂圐圙井中藏有巨额财富的传说。后一句话虽然夸张,但说明当时鸿门寺财力十分雄厚。
打击日寇扬威名
高岭村东边不远的山门河是进出太行山的主要通道,抗战时期,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就曾驻扎在山门河边的修武县西村乡大东村,出山口外边的马村区安阳城街道马界村曾是日军的一个兵站。
为控制这一地区,日军在高岭村后的山上修筑了炮楼和碉堡,居高临下封锁了山内外的通道。自从日军在此修筑炮楼后,把当地居民搞得民不聊生。高岭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自己的抗日民兵组织,白天组织村民开展生产自救,晚上惩恶除奸,给当地老百姓争得了生存空间。
1942年至1944年,是焦作抗战最艰苦的时期。由于日军碉堡封锁,使山里山外的军民往来联系遭受了限制,所以拔除据点、打破封锁成了抗日武装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决心拔掉北山上的据点。
当时,高岭村村长廉启忠冒着生命危险,摸清高岭村北山据点里日伪军的兵力情况,为攻打据点提供了翔实的情报。
1943年8月22日,“老二团”将指挥部设在高岭村北靳家土窑洞里,并制订了具体的作战方案:一营是攻坚力量,二营为预备队伍,三营为打援队伍;寺河村、高岭村的民兵,一部分协助一营打主攻,另一部分协助三营阻击敌方来援兵力。
同年8月26日凌晨,抗日武装向日伪军据点发起猛烈的攻击。躲在碉堡内的敌人用3挺机枪疯狂地向山坡上扫射,使攻击部队严重受阻。这时,廉启忠建议,为每个爆破组增加一名民兵,由于民兵熟识地形地貌,可以有效减少牺牲,尽快接近目标。征得部队领导同意后,廉启忠选出闫大汉、张士发、刘志和3位民兵随爆破组加入战斗。
在火力掩护下,3名爆破组队员时而跃起、时而俯卧,很快接近了目标。西边的爆破组最先把炸药包推在了敌人的枪眼下,随着震天巨响,这座碉堡飞上天空。稍停片刻,中间的炮楼也在巨响中飞向天空。东边碉堡内敌人见势不妙,立即举白旗投降。
与此同时,马界西援之敌和待王北援之敌,均被我军打援队伍死死地阻击在高岭南地,很难向前挪动一步。当日8时,敌人看到北山已经结束战斗,失去了增援的实际意义,只好狼狈地撤离战斗。此次战斗共炸掉山上碉堡3座,歼敌60余名,俘虏30余名。
此次战斗虽然过去了80余年,但在高岭村北地的山坡上,还能依稀看到当年抗日战斗的遗迹,其向后人提醒:这里曾是战场,历史不能忘记,今天的红色江山都是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本文得到张志儒、闫凤章、靳祥海、翟惠熙、张志新、李海祥、侯小庆、李继洛等人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