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5月17日

追慕千古风流领略魏晋风骨

本报记者 赵改玲

活动现场。

党泽豪 摄

竹林吐翠逢盛世,诗词歌赋铸华章。5月16日,由焦作市作家协会主办的《七贤大观》读者见面会在市文联举行,全市60余名作家相聚一起,追慕竹林七贤的千古风流,领略魏晋风骨的无穷魅力。

《七贤大观》是我市组织编纂的全面展示竹林七贤文化的专著,由张丙辰主编,张凤梅、毋薛、薛骏猷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据悉,《七贤大观》是继焦作市编纂出版《焦作文化大典》后的又一文化专著,是我市2023年度文艺精品重点项目。该书的成功出版,有助于帮助人们深入剖析解读竹林七贤的人文精神,对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焦作历史文化名片,促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将起到推进作用。

●主编分享成书背景和自我评价

活动当天,市文联高朋满座,《七贤大观》读者见面会如约举行。《七贤大观》编撰团队的四位专家学者,与大家分享这本书背后的故事。

张丙辰说,《七贤大观》是在焦作文旅开发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焦作文旅事业的蓬勃发展,让焦作的历史文化名人拂去历史的埃尘,光华四射,再现真身,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逐渐提高,文化意义和文学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期待,竹林七贤不再是专家话题、文人话题,而成了焦作话题、大众话题。焦作的优秀文化研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土壤、好气候,这是一个宏观背景。

《七贤大观》顺利出版,植根于深厚的怀川文化,得益于焦作同道文化人的先期研究。《七贤大观》建立在本土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是焦作竹林七贤研究的接力赛。

张丙辰如何评价这本书呢?

他说,《七贤大观》是有关竹林七贤研究的重要读物。资料丰富,内容完备,印制精美,超出预料。毫不夸张地说,该书称得上竹林七贤研究乃至魏晋文学研究的权威读物。

一是诗文最全。该书辑录了竹林七贤所有的诗文作品,甚至包括一些公文、文告类的非文学作品,一册在手,兼收并蓄,可以大大减轻研究者的检索之累,为提高阅读效能创造了方便条件。这部书是一个全本,而市场上的七贤文集多是选本。关于选本,鲁迅先生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话:“读者以为读到了精华,却在无意中被选者缩小了眼界。”所以,这个全本让读者一览无余,可以在更广阔的视野中了解竹林七贤诗文的全貌。让所有的研究者和读者摆脱桎梏,打开眼界,看到原汁原味的竹林七贤。

二是注释最精。《七贤大观》的突出亮点,不仅是七贤文字的全选,而且是全注、全译、全赏。所有的文字全部给予注释、翻译和赏析,这是从一开始就定下的一个编著目标:以方便普通读者鉴赏。《七贤大观》70余万字的容量,篇目注译和赏析文字占了很大篇幅。

三是资料最新。资料最新,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结合《魏书》《晋书》《世说新语》等重要文史典籍以及当代研究的最新成果,对竹林七贤每个当事人的人品、气质和处事风格给予恰当的评价,避免简单化、脸谱化地下结论。这样的评价,既凸显了魏晋200年腥风血雨的乱世背景,也揭示了当事人因本身性格特点造成的命运悲剧。

●此书的出版,多了一个了解竹林七贤的路径

据该书编者之一薛骏猷介绍,《七贤大观》的出版为我们多了一个了解竹林七贤的路径,我们在读这本书时不但欣赏它的文学性,更要去解读它的思想性。因为魏晋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节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在此时期,社会极度动荡,政权斗争血雨腥风,在无所适从中,迫使一大批文人士大夫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

编写团队成员张凤梅就该书编撰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以及对竹林七贤产生的新的认识进行了分享。

第一点感悟,查找阅读大量文献需要耐心。编撰过程中,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借阅、购买、下载关于竹林七贤的文献资料约几百篇,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整理、阅读、辨别、筛选,这个过程磨炼了我的耐心。

第二点感悟,对存疑地方的考证需要细心。编撰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需要考证、商榷的细节,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字音,都需要反复校对、沟通、商榷,这个阶段给我的感觉是学术的严肃性,需要我们细心细心再细心。

第三点感悟,与作品对话交流需要倾心。在每一个作品后面所附的文本解读和赏析,很大程度上需要我们与作者隔时空的对话交流,才能找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共鸣和共识。

该书编者之一毋薛认为,竹林七贤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个奇迹。竹林七贤之地位不仅体现在文学史上,其在历史、哲学、音乐、书法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

竹林七贤虽是一个群体,却又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七个人,他们的人格精神和人生道路都不尽相同,七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阮籍能进能退、任性不羁,嵇康秉性刚烈、天质自然,向秀博学多识、容迹于世,刘伶幕天席地、长醉不醒,阮咸行为怪诞、妙解音律,山涛安时处顺、待时而飞,王戎韬精养晦、官隐一生。七贤的生活经历虽然不同,但都是品性高洁、正气凛然之人,他们无愧于“贤”的称谓,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流俗、超然独达的真正名士。

七贤文化如大江大河,每个人都能取出一瓢养分来温润内心;七贤文化又如重重迷宫,充满未解之谜,吸引着我们不断地发问、探索。活动现场,我市的作家们畅所欲言,和编者交流,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在读者提问环节,来自河南理工大学的朱雪里、市作协的马万里、市诗词学会的李乐观、云台山景区管理处的高俊分别就竹林七贤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如何利用七贤文化来助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开发百家岩景区等分别进行了提问。

市作协主席暗香说,竹林七贤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永远没有终点。说不尽魏晋两百年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道不完太行竹林中的剑胆琴心、名士风流。让我们携起手,拿起笔,书写先贤故事,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焦作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先行区贡献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