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22日
雄才大略司马懿
□董沁生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人。一生出奇谋,兴水利,推行军屯,“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成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重要权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251年,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73岁,葬于河阴首阳山,谥号宣文。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后,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陵,庙号高祖。《晋书·宣帝纪》对其评价:“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少有奇节 征召入仕
司马懿系司马防次子,生于乱世,少有谋略,“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闻名,他见过司马懿后说:“此儿长大,定为非常之器。”
东汉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任司空时,闻知司马懿是个人才,决定征召其入府为官,但“千里马”看不起“伯乐”,不愿屈节,就装病推辞。曹操大怒,派刺客夜间到司马懿家打探消息,并密令刺客若发现司马懿装病就将其刺死。司马懿料事如神,静卧不动,躲过一劫。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升为丞相后,采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负责教育的学官),并对使者下达命令:“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有些惧怕,只好赴任就职。之后,司马懿虽然不断升职,但是曹操逐渐察觉到这匹“千里马”非同寻常,既“有雄豪志”,又有“狼顾之相”,心中不安。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被曹操立为太子,司马懿与其关系甚好,升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且“每与大谋,辄有奇策。”
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承王位。同年11月,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曹丕正式登基,改国号为魏,改年号为黄初,封刘协为山阳公,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曹魏黄初二年(221年),曹丕免去司马懿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曹魏黄初六年(225年),司马懿转任抚军大将军,留镇许昌。曹魏黄初七年(226年)5月,曹丕病重。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叡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在击退孙权、斩杀张霸后,司马懿升任骠骑将军。曹魏太和二年(228年),司马懿擒斩孟达,俘兵万余。
曹魏太和四年(230年)曹叡升司马懿为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代表皇帝亲征),与大司马曹真一起兴师伐蜀,并取得重大胜利。
曹魏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去世。临终前,曾托孤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一起辅佐8岁的少帝曹芳。其间,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其收敛锋芒、韬光养晦、隐而不为,等待时机。曹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至高平陵祭陵之际,发动军事政变,控制京城洛阳,大肆诛杀、逮捕、囚禁曹氏族人,史称高平陵事变。自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屯田开渠 国以充实
司马懿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有过人之处,在屯田开渠、发展农业方面也是成效显著。
司马懿曾向曹操建议:“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听后,不断采用先进的耕作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财政收入。
司马懿不但鼓励发展民屯,更重视军屯,在与蜀汉军队相持阶段,充分利用驻屯军队就地耕种土地,保证了军粮供给,最有名的军屯在上邽(今甘肃天水一带)。
司马懿在上邽屯田时,注重水利建设,大修成国渠。曹魏青龙元年(233年),在司马懿主持下,将原有的成国渠向东伸展50多公里,到泾水入渭附近。“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
同年,关东饥馑,司马懿调运500万斛粟输京师洛阳,以资救济。
曹魏正始二年(241年),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开始与大将军邓艾策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第二年,司马懿“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第三年,司马懿又在这一地区“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伏膺儒教 功盖海内
曹魏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懿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陵,庙号高祖。
司马懿的一生非同凡响,是一个褒贬不一、极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智谋过人,高瞻远瞩,先后辅佐曹魏政权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叡和少帝曹芳四代君王,为稳定和发展曹魏政权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他攻于心计、善于藏拙,发动高平陵政变后,大肆诛杀曹氏族人,独揽曹魏大权,成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权臣、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对司马懿极不放心,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操三子、文学家、诗人曹植,尽管与司马懿在政治立场上有所不同,而且屡遭迫害,但他对司马懿的能力充分肯定:“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允惮,风行草靡。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
曹叡曾经感慨:“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
曹芳则评价:“太尉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
石勒是“五胡乱华”时羯族的首领、后赵开国皇帝,曾残酷对待北方汉人,他对司马懿评价是负面的:“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司马懿:“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但又高度评价:“开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屯兵驱虎豹,养子得麒麟。诸葛常谈羡,能回天地春。”
司马懿故里安乐寨村,其子司马昭曾在此建安乐宫,元代后改宫为寨。司马懿伐辽东时,曾在故里宴请乡亲,高唱《祝酒歌》,其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济八方。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目前,安乐寨村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黄河文化第一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