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22日
一缕乡愁说寺河
□布财勇
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想必大家耳熟能详。但为了纪念这场盛宴而兴建的鸿门寺,大家可能知之甚少。山阳区中星街道不仅有座鸿门寺,而且还有一个因寺得名的村子——寺河村。
老君庙
1976年,焦作市博物馆在这一带的庙河、寺河两村发现了两通古碑,记载自宋代开始人们在这里开煤窑、修窑神庙(老君庙)的事。
另据《明一统志》记载:“河南所属十四州县,皆出石炭。”明《寰宇通志》记载:“煤炭……俱河内出。”19世纪中后叶,寺河村拥有四五家煤窑。据《修武县志》描述:工人们每日采用手工开凿、打眼放炮、人力拉筐、辘垆提升等原始土法采煤,一座小煤窑日产量就有5万余公斤(曾在焦作调查的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称,当时一座小煤窑日产煤1000余筐,每筐约60公斤)。这里的煤窑主为祈求平安就要祭窑神,祭太上老君。
每次祭窑神时,仪式十分隆重,焚高香,念祭词,还要唱大戏。为使大戏唱得排场,修建戏楼也是兴盛一时。民国七年(1918年),民族资本家靳法惠出资,仿解放区上白作春林戏楼,在庙河老君庙前又建了一座戏楼,被当地人称之为“新戏楼”。
民国十六年(1927年),桶张河村煤窑包工头张虎元出资,模仿庙河老君庙戏楼建起了桶张河老君庙戏楼。从寺河村老君庙现存的一碑上看,该村老君庙的戏楼修建时间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戏楼在建造时间长、规模上也比前两个村的规模大。现在庙后村上年纪的人还记得:老君庙大殿在北边,南边是戏台,院子东边有东看楼,院子西边有西看楼。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要举行庙会,周边村的人都要来这里逛庙会。抗日战争时期,老君庙曾为八路军存放过弹药,后被炸毁。新中国成立后,老君庙剩下的建筑改成学校,有人还在学校的库房里看到过神像。
黄龙洞
寺河村北有黄龙洞。传说黄帝北巡狩猎来到太行山,曾居于这个山洞之中。
一日,黄帝率众围捕一只麋鹿。追逐中,麋鹿钻入一片灌木丛中藏身。黄帝预料能一跃擒杀,遂纵身扑去,岂料被一根横于两树之间的藤条弹出很远。
麋鹿惊跳逃脱,狩猎失败。回到洞中,黄帝受到藤条弹力启发,遂以竹木制弓箭,以兽筋做弓弦,用于射杀猎物,从此改变了人类狩猎的方式。
黄帝走后,把这一技艺留在了山中。因传说中黄帝是黄龙的化身,山民便把他攀登过的山叫黄龙山,狩猎过的山谷叫黄龙谷,居住过的山洞叫黄龙洞。另有传说,黄龙洞是小龙王的下凡之地。
黄龙洞位于寺河村北的山上,位于两山峡谷的交会处,洞口向南。黄龙洞的洞口宽约1米、高约1.7米,入洞即为大厅。大厅深约6米、高约2.2米、宽约4.5米。
黄龙洞的洞体为石灰岩构造,洞壁渗水,呈褐黄色,光滑透亮。黄龙洞的前厅,酷似一张封存千年的平面壁画,又酷似一幅海岛上的立体沙画。洞壁依稀可见五条巨龙相互缠绕,若隐若现,栩栩如生。洞厅的中央卧着一条黄色巨龙,龙头巨大,伸向洞口,既似黄龙洞的龙王,又似黄龙洞的卫兵。洞厅的顶部有二龙戏珠,如腾云,似驾雾,二龙用自己坚实的身躯支撑着洞体。洞厅的西北两侧各有一条黄色巨龙镶嵌在岩壁上,又钻入洞中,龙头相对,窃窃私语。
黄龙洞洞中有洞,洞中叠洞。在洞厅的西北侧,自然分出一洞向深处延伸。该洞口较小,须匍匐前行,洞深无底。在爬入该洞的5米处有一天然的水池,呈圆形,似水缸,乃水滴石穿所致。水池上方的洞壁,一年四季滴水不断,犹如计时的钟表,又似动听的乐器,传说这水滴是小龙王的眼泪。小龙王因触犯天条,下凡于此,远离大海,痛不欲生。
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黄龙洞水为神水,顶礼膜拜可以强身健体。因此,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当地百姓都会自发地沿着羊肠小道徒步登山,供奉上香。在洞厅的西侧还有一洞,该洞分上下两层,因洞口较小,至今无人入内。但在上洞的拐弯处,盘座着一尊天然的弥勒石佛,双手合拢,置于胸前,俨然黄龙洞的保护神。
鸿门寺
相传该村曾有一座近2000年历史的鸿门寺,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被毁坏。据说鸿门寺中数百僧人和周围众生的生活用水,均来自寺后黄龙洞的泉水。
据老一辈人讲:这里的鸿门寺还与汉献帝刘协有关。汉献帝刘协被封山阳公后,曾在这里讲学,鸿门寺是刘协怀念汉高祖“龙兴鸿门”而起的名字。
鸿门寺规模宏大,财力雄厚。传说,鸿门寺的后门在寺河村的鸡窝泊下面,前门在近10公里外马村区待王镇白庄村的北地,晚上小和尚关山门需要骑马前去,走路需要半天时间。寺院在高岭村南有处佛堂,后人将此处称之为“堂圐圙”。
传说隋朝末年,鸿门寺长老暗中支持瓦岗寨起义军,资助钱粮,后被告发。隋炀帝派大兵围剿鸿门寺,和尚哪是官兵的对手,被官兵攻破鸿门寺。官兵对僧众一通砍杀,并放火烧了鸿门寺。鸿门寺长老见势不妙,慌乱中将寺中所有宝藏及金银财宝全部投入堂圐圙的一口水井中,用一块青石板盖住井口,并推倒墙壁将其掩埋,以防被官兵发现。
传说在鸿门寺旁边有一个村庄叫大辛庄,它的对面是小辛庄(小辛庄现隶属寺河村行政)。官兵火烧鸿门寺时,大辛庄也一同被战火烧掉,但千百年来这里流传着这样四句话:“火烧鸿门寺,捎带大辛庄;找见堂圐圙井,能买来河南省。”前两句说的是鸿门寺和大辛庄被烧的情况,后两句说的是堂圐圙井中有巨额财富,如能找着,可买下整个河南省。这虽然只是一个久远的传说,但在村东河堂圐圙周围,确实存在人类居住过的痕迹。至于是何年代,有待专家考证。
如今,寺河村党支部、村委会从美化环境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入手,狠抓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将村里的小游园和老剧场逐步打造成了寺河村人念念不忘的一缕乡愁。
(本文得到赵麦引、侯小利、马福运、陈玉明、杨二红、韩保才等人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