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22日

乡医周正

□郑乃谦

在修武县的农村,许多乡村医生不分昼夜地忙碌,兢兢业业地工作,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呵护着老百姓的健康。西村乡的周正便是其中一位,他也是自学成才的范例。

在西村乡,提到卫生院医生周正,那是人人皆知,乡亲们都习惯叫他的乳名。尽管那个乳名土得掉渣,他却毫不介意。患者和家属佩服他的热情态度,更佩服他的医术、医德。从医多年来,他刻苦学习,认真工作,不仅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还多次受到党政机关的表彰。

口碑好,荣誉亦有。谈及周正艰难的学医成长之路,那就鲜为人知了。

返底村地处深山,是西村乡甲板创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距离西村10多公里。1963年6月,周正就出生在这个小山村,他家姊妹八个,全靠父母挣工分养活,难度可想而知。其父亲周国身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比一般的农民更能吃苦耐劳,靠一副肩膀、一双手,把八个子女拉扯成人,又张罗为他们成了家。

周正先在返底村读小学,1976年到核桃园上初中。两地相距5公里,路全在石河滩,汛期后路况就可想而知。初中是村办的,教学质量肯定没法与公办学校相比。因为勤学好问,他成绩很好,两年后顺利考入修武三中。他能到正规学校读书特别兴奋,也特别用功。高考政策的恢复,给他插上了理想的翅膀。想不到读高二时,他得了脑神经衰弱,一看书就头痛,没有办法,只得辍学。

雄鹰的家园在蓝天。十五六岁,多梦的年代。走出大山仅仅一年,就被迫返回深山,羸弱少年跟随大人一起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那滋味可想而知。歇息时环顾四周,除了大山还是大山,面朝黄土背朝天,终日忙碌,终日劳累。命运怎么如此无情,难道今生就此度过吗?犹如折断了翅膀的雏鹰,内心在呐喊。周正并非嫌弃山区幻想鲤鱼跃龙门,而是期望掌握更多的知识,为社会多办些实事,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一个又一个夜晚,他举目仰望繁星点点的夜空,苦苦思索着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周正清楚地记得,小时候自己和三哥都患了脑炎,父母把弟兄俩送到医院治疗,治愈后没有落下后遗症。而同村的一个小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失去了一个形影不离的小伙伴,对他的刺激特别深,内心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阴影,同时觉得医生这个职业特别神圣、特别崇高——救死扶伤,胸怀大爱。

那时,周正的二嫂在山外当赤脚医生,家里放有许多中医方面的书籍。周正翻出这些书籍,尝试着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全凭死记硬背,没有什么窍门。他开动脑筋,自己摸索编成歌诀,方便记忆。

1984年12月,周正报名函授班学习中医,他白天不误劳动,夜间独自钻研。寒来暑往,四年之后结业,他较为系统地了解到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学习中医理论,到哪里去实践呢?这可不是自学能解决的事儿。

在西村乡洼村,曾有位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周世杰,听到深山区的一个农家子弟勤奋学医的感人事迹后,出于提携后辈的仁爱之心,向时任西村乡卫生院院长的李广州力荐这个青年。李广州出于爱惜人才、培养年轻人的思想,力排众议,破格录用周正。

关了一扇窗,打开一扇门,老天爷啊,您真眷顾有心人。

就这样,1985年4月,周正顺利地到西村乡卫生院上班,实现了人生第一个梦想,学有所用,欣喜若狂。他暗下决心,不辜负前辈的期望,更加刻苦钻研理论。

读高中时,周正就知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乃是古代文人的崇高追求。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为患者解除痛苦,成了周正的毕生追求。

周正刚进卫生院时,跟随袁志春、秦天泉两位医生当助手。到县城医药公司进药,为了节约时间和车费,他不坐公交车,而是蹬着自行车,一个上午往返50多公里,下午照常上班。

那一年,小儿麻痹症防疫形势严峻,上级的要求是:“送药到手,服药到口,掉了再补,服了再走,不能漏掉一个。”秋收大忙的季节,周正顾不上回家收割庄稼,跑到10多公里远的山村狄池岭,只为给一个孩子送去糖丸。

1989年,全乡仅有三人考过焦作市乡村医生(大专)资格证,周正是唯一凭自学通过的。

一位合格医生必须具备三项条件:高尚的医德、丰富的理论知识、一定的临床经验。牢记前辈的谆谆教诲,药学、临床、护理,各个科目他都广泛涉猎,认真钻研。1993年11月,他考取中医士资格证,两年后取得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证书。

1998年,时任西村乡卫生院院长的侯东方推荐他到市人民医院进修中医。当时,卫生院开资困难,他不想错失良机,就得借钱,先后借了近30家。那时,他每天出门衣兜里只揣5元,中午3元一碗的烩面钱必不可少。

2004年9月,卫生院安排周正到市中医学校脱产进修一年。结业后刚两个月,他又到河南省乡镇卫生院中医骨干培训班学习。这两次培训,使他的理论知识系统提升,2006年焦作市组织中医执业医师考证时顺利通过。

学习用心,诊断细心,用药精心,是周正对自己的要求。虽然自己医技有限,但是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

只要病人需要,乡村医生都是不分白天晚上,无论晴天雨天,不管路途远近,即刻出诊。工作中,周正注重发挥中医特长,追求简便效廉之目的,让患者尽量少花钱。他特别理解患者急切的心理,注重人文关怀,把患者当亲人,对年长者怀有儿女情感,对年少者怀有父母关爱,对同龄人则有兄弟姐妹之情。一位上年纪的患者,出院时紧紧地攥着他的手,眼含热泪激动地感叹:“周医生,你真比我儿子还亲啊!”

生命只有一次,故而弥足珍贵。对于绝症患者的亲属,哪怕是亲人的生命多延续一天也是安慰。

一位患者到肝癌晚期时,癌细胞转移至胆囊,全身浮肿,面目肌肤俱黄,大医院放弃治疗。家属不忍心,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到卫生院。经过周正的潜心治疗,患者水肿消失,黄疸消退,达到了预期目的,家属十分满意。周正就是这样,用自己学到的医疗知识抗击死神,捍卫乡亲们的健康。

2016年4月,周正取得了梦寐以求的中医中级职称。事实证明,作为一位山乡青年的人生探索,周正属于成功者。而他认为自己不是成功者,只是用功者。

知识无止境。周正的床头和抽屉里全都是书籍,书上标注得密密麻麻,另有许多读书笔记。

2023年5月,周正光荣退休,离开了工作30多年的卫生院。但是,他照样牵挂着乡亲们,照样有求必应,对此笔者深有体会。

“哥,咱娘的身体状况有些不正常,该怎么办啊?”3月10日23时许,我正准备睡觉,突然手机响起了急促的铃声,听到妹妹的声音,心里禁不住怦怦直跳。老母亲已经90多岁,深更半夜该怎么办呀?我冷静思考一阵,想起了周正。接到电话,周正毫不犹豫地一同乘车赶到了我妹妹家里。经过诊断,认为是短暂性脑部缺血发作所造成的,随后讲了一些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推荐了合适的药品。避免了折腾,我们心里踏实许多。

回顾走过的路,周正觉得自己实在太幸运了,有伯乐式的前辈推荐与接纳,有卫生院领导的长期支持,有兄长姐妹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更有家人自始至终的理解与付出。对此,周正觉得唯有努力工作才是最好的感恩与回报。他立志以老前辈为榜样,以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活到老学到老,为呵护乡亲们的健康服务到老。

“勤求古训,详察苍生病痛;博极医源,普救含灵疾苦。”这句话周正不仅写在书的扉页上,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牢记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