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22日
无可无不可
——读《论语·微子篇》第八章有感
□朝 歌
《论语·微子篇》第八章: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孔子评价了“不降其志、降志辱身、隐居放言”三种处事行为,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无可无不可”,就是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像孟子说的,“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怎么理解“无可无不可”这句话呢?
“无可无不可”是对理想的坚定不移。孤竹国王子伯夷不愿违逆父王传位于叔齐的意愿,叔齐也不愿违背礼制成为国君,因此弟兄两个双双出走。他们认为武王伐纣有违君臣之礼,所以扣马谏阻,最后竟不食周粟而死。他们的守道精神可嘉,但行为终不可取。
孔子的一生也是为了实现自己所追求的大道理想,但遵循的是中庸思想和无可无不可的法则,具体说就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大道事君,不可则止”。
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返回鲁国,其中的颠沛流离自不可说,甚至还有4次生命之险。特别是在困于陈蔡之际,他的弟子们几乎对前途和命运失去了希望,对孔子的道为之产生了怀疑,丧失了信心。
孔子知道弟子们心中的郁闷不平,于是先后召子路、子贡、颜回前来问话,说:“《诗》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偏偏巡行在旷野之中,难道是我的道理有什么不对吗?我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子路回答:“想必是我们的仁德不够吧?想必是我们的智谋不足吧?”
子贡回答:“老师的道理是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人就不能容受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些、迁就一些?”
颜回说:“老师的道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人就不能够容受。然而,老师推广道实行道,不被容受又有什么关系?人家不能容,正见得老师是一位高大的君子呢!”
对于颜回的回答,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由是观之,颜回还是懂孔子的,对推行孔子学说理想也是坚定不移。所谓道路自信,也宜如此。
“无可无不可”是对时势的适宜应变。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在孟子眼里,孔子是圣人中能顺应时势变化的人。《论语》子罕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里仁篇中,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绝对必然,不拘泥固执,不自我为中心。同时,他对做天下事还是有标准的——“义之与比”,符合义的要求。我们立身处世要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和决策,因时势而变。
《史记》记载了一个孔子的故事,说孔子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了孔子。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带着5辆私车随从孔子。他有勇力,和蒲人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放了你。”孔子就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从东门放走。但孔子出了门就前往卫都。这个举动把子贡也搞蒙了,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被要挟而订立的盟誓,神也不会理睬的。”这个故事是不是颠覆了一些人对孔子的认知,孔子绝非是个迂腐的儒家学者。
孔子之绝四毋,对现代人来讲仍有启发意义、现实意义。比如说教育的问题,孔子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现在有多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做什么还是不做什么,就是“必”“固”且“我”。我们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并不是要随风倒、变色龙,甚至任意而为,而是要有个底线,就是合“义”。
“无可无不可”是对境遇的从容乐观。命运是什么呢?就是生命中的遇到。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各种事情,会有各种不同的境遇,又有谁能预料的到呢?又有谁能做到从容乐观呢?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意思是,大舜吃着粗饭和草根,就像是这一辈子就要这样一样。等到他成为天子,穿着麻葛衣,弹着琴,帝尧的两个女儿伺候着,就好像是本来就有的一样。这种境遇的落差天壤之别,舜不以为然。放眼天下,谁能坦然处之?
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是个直性子,有点生气地问孔子:“君子也会穷苦潦倒,走投无路吗?”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固穷”是固守内心的操守,不是乐于贫困,坚守穷困,而是安贫乐道,坦然处之,寻找希望。所以,孔子“讲诵弦歌不衰”,闪耀着真理和人性的光芒。孔子被人形容“累累若丧家之犬”,欣然而说“说我是丧家之犬,那是对的,那是对的”。是不是还挺有幽默感?
《中庸》有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荻行乎夷荻,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句话讲的是心态,绝不是安于现状,无所作为。我们谁也无法逃避可能到来的疾病、痛苦、困难、挫折等,无论是何种情况,都应该做到悠然自得,积极应对,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
“无可无不可”的本质就是中庸之道,绝非是心无主见、摇摆不定的骑墙君子。“无可无不可”是在不同的形势下作出恰当的决策,“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也许就是适当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