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22日
红色宣传轻骑兵(上)
——记军转干部、红色文化使者吉怀儒
□王保利
兴许是经常写文章的缘故,对报刊上发表文章的作者特别关注,其中,对频频以硬朗笔锋与严谨文风讲述怀川红色文化、讴歌焦作英模人物的吉怀儒,更是让我倾慕不已。想象中,他应该是一位横刀跃马的骠勇壮汉。没想到,2022年年初在修武县红色教育基地磨石坡采风时见到了吉老师,却是年逾花甲、戴副眼镜、儒雅书生般的模样。这位退役不褪色的老兵,是市委组织部红色教育专家组成员,是《焦作日报》与焦作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的文史顾问,曾获首届焦作文化坚守者提名奖等荣誉。
吉怀儒出生在焦作沁阳的一个军人世家。父母亲分别于1941年和1945年参加八路军,大哥、二哥、四弟与家族子弟中的男男女女多数都当过兵(共3代11人)。吉怀儒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在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的家乡工作,是发现和宣传宋学义的重要知情人,后任沁阳县委领导。吉怀儒的大哥是解放军原总参谋部陆航部的大校军官,多次参加国庆和天安门广场的纪念活动,受到过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检阅,还曾任国庆50周年大阅兵陆航受阅方队政治委员。
吉怀儒自幼是在红色环境熏陶下长大的,他1976年12月入伍,198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部队和沁阳市人武部服役20多年。其间,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近百家媒体刊文数百篇,曾获《中国国防报》征文二等奖、《焦作日报》征文一等奖和总后勤部征文奖。参加编著长篇报告文学《昆仑英豪》,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立集体三等功2次,个人三等功1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学雷锋标兵,获嘉奖20多次。
红色文化宣传人
编纂《焦作市军事志》,成就焦作地区军事志书的开山之作
家庭环境的熏陶,扎实的党史军史知识积累,加之较强的文字功底,2008年10月,吉怀儒被焦作军分区选聘为军事志编纂办公室副主编(执行主编)。在此,他更全面地接触到焦作地区的革命斗争史,并接触到杨介人、王忠殿和人民英雄申亮亮等英模的事迹。从此,他把宣传英模、为英烈立传作为毕生的追求,并尽力做好。
英雄的事迹,榜样的力量,幻化为吉怀儒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为编好军事志书、写好英模人物,他每天5时许起床看书写作,直至深夜才休息;为收集相关资料,他不畏寒暑、不辞劳苦,或坐车,或步行,或白天,或晚间,或致电,或书函,或短信,或邮件……三番五次地到相关单位查找线索、寻访知情人,遍访老领导、老革命、老英模;他是市委党史研究室、史志办和档案馆的“老主顾”,也是旧书摊市场的常客。听说他喜欢历史资料,有人送来两编织袋旧书,他如获至宝掏出400元买下;他自费订阅《党史博览》《名人传记》《焦作晚报》等报刊,收藏很多党史军史文献。
采访中,我看到吉怀儒编纂的《焦作市军事志(公元前1600年~公元2005年)》的“后记”中记载:吉怀儒负责《焦作市军事志》的资料收集、史实甄别,谋篇布局、志稿编排,照片遴选、篇章补白,修缮打印、责任校改等工作。他严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中央军委《军事志编纂工作规定》等文件要求,围绕出精品佳志的目标,按照省军区专家的审核意见,对志稿进行认真梳理和编撰修改。调整合并部分章节,补充完善有关史实,审核校改有关数据,丰富修润词章语句,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打造精品力作……该书共10篇45章178节,140多万字。据了解,为确保军事志按时出书,他两星期没出办公楼,夙兴夜寐,潜心写作。《焦作市军事志》被业界誉为资料最全、内容最丰富、差错率最低、教课书式的志书范本。《焦作市军事志》和辖区各县市区的军事志书全部入选全军军志馆(11册,计520多万字),填补了我市之前没有军事志书的空白。
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张潮有一句名言:著得一部新书,便是千秋大业;注得一部古书,允为万世宏功。
红色精神挖掘人
坚持不懈,多方收集红色故事
一条错讹信息,让我们了解到长年坚持、挖掘收集焦作地区红色故事的吉怀儒的非凡人生。
翻阅2019年第1期《回族研究》刊载的《豫北大新庄回族抗战史略考》的注释条:“吉怀儒,焦作军分区退役军官,籍贯沁阳,85岁。”看到此,笔者淡然一笑,断定该作者没有见过吉老师。经与作者海俊亮联系,他说,他当时确实没见过吉老师。但是,从吉老师了解、掌握、运用历史资料的熟练度和精准度,再与我拜访过的一些当事人相比,总觉得吉老师应该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说到此,吉老师谈起上世纪80年代初到《格尔木报》送稿件的经历。那天他到报社送稿件,编辑接过稿件边看边问起作者的情况。见编辑没认出自己,就有意识地问编辑对“吉怀儒”的印象:“我看有40多岁,估计是你们的科长或啥领导……”当编辑知道对面坐的就是作者时,对他更是刮目相看。吉怀儒就是这样,靠优质的稿件赢得媒体编辑的厚爱,靠精彩的文章赢得众多读者的青睐。这一切,都来自他长期的积累和学习,来自他长年坚持的一线采访与辛勤写作。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首歌久唱不衰,如果一个人能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乃是人生最大的幸事,焦作地区先后有数十人获此殊荣。吉怀儒便产生了把这些故事整理成文的念头。于是,他到社会上查访,在资料中找寻,耗费大量心血,撰写出《毛主席接见过的焦作人》。讲述毛主席近距离接见焦作英模马绍孔、宋学义、李来财、李雪三、马宁等人的情景,让世人分享领袖与人民在一起的幸福时刻,成为焦作珍贵的史料。
2023年11月17日,《焦作晚报》刊发吉怀儒采写的《任生焕的非凡人生》后,沁阳市作家杨寿远打来电话:沁阳有个96岁的老英雄叫辛泽富,看到任生焕的文章后很激动,说“我就是任生焕连队的兵”。得知这个消息,又听说老英雄住在医院里,他当即决定次日前往沁阳进行抢救性采访。这天,小雪节气已过,气温降至零下2度,老伴不想让他出门:“这么冷的天,外面感冒人又多,你60多岁的人了,还这么拼要咋哩?”吉怀儒不顾老伴的劝说,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冒着寒风前往沁阳,在医院病床前与老英雄一起,走进烽火年代,回忆峥嵘岁月……
一位伟人说过:新中国从老区走来,是老区人民的乳汁滋养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事业。修武县磨石坡村是著名的老区村,是焦作地区第一支抗日武装道清游击队的诞生地,也是河南省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的酝酿地。吉怀儒来到这里,走进韩秩吾烈士纪念馆,被浓浓的爱国主义情结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感染,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撰写出《仰望磨石坡》这篇颇具分量的文章,在《焦作日报·山阳城》发表。读之,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解宋学义的惊世壮举,他在沁阳市人武部、民政局查寻英雄档案的同时,多次采访宋学义老伴李桂云,子女宋福宝、宋晓娥等。先后在《解放军生活》《中国民兵》《焦作晚报》等媒体发表《狼牙山五壮士后传》《宋学义女儿的爱情故事》《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等文章,其中,《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还被“学习强国”平台选用。
焦作籍战士王忠殿,是1962年牺牲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革命烈士,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几年前,当吉怀儒获悉王忠殿的外甥女陈海霞、国素中夫妇准备筹建王忠殿烈士事迹陈列馆的消息时,全力支持;他除帮助收集资料外,还经常现场指导,参加陈列馆的纪念活动。其间,他创作了长篇通讯《勇士辉煌化金星——“战斗英雄”王忠殿身前身后事小记》和诗歌《致敬:王忠殿,共和国的功臣》。
多年来,吉怀儒撰写英雄人物事迹百多篇,他的文章人物鲜明、史实清楚、考据严谨。仅2023年在《焦作晚报》发表《郭晓棠:最早记录整理〈党员修养〉的人》《黄新友与太行八分区》《武尚勋:赤心永向党》等文章近20篇,成为媒体的名牌栏目。因此,他被人称为“三全”作家:全年坚持写作、全是红色题材、全面记录焦作地区的革命斗争史和英雄人物。
(未完待续)
左图 吉怀儒。
(图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