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22日

这么美的陶仓楼

不如见一面 哪怕只一眼

——市博物馆馆藏文物陶仓楼亮相大河文明展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赵改玲

这是四大文明古国的辉煌历史、人类文明史的对话。

3月22日,在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2023年中意文化旅游年框架项目——大河文明展最后一站如期开展。共有200多件中外文物亮相国家海洋博物馆,其中两件汉代文物——陶仓楼,为我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今天,让我们一同去了解,陶仓楼亮相大河文明展背后的故事。

来天津看陶仓楼

春风十里,天津等你。

这场由国家海洋博物馆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大河文明展,得到了意大利驻华使馆及文化中心的大力支持,意大利4家博物馆与国内12家博物馆共同参与,呈现200余件(套)精美文物,涵盖陶、瓷、铜、金、玉、木、石、纸等多种材质,以及礼器、乐器、酒器、实用器、建筑明器及构件等多种类别。

此次展览以世界大河流域诞生的文明古国为主线,分“孕育”“塑造”“城与国”三大篇章,引领观众穿梭于大江大河的波涛之间,一睹四大文明古国的璀璨风采,感悟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千丝万缕。

参加此次展出的陶仓楼,是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汉代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和四层彩绘陶仓楼,是整个展出文物中体量最大的。

汉代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高185厘米、面阔162厘米、进深43厘米,主要由主楼、附楼和院落组成,2008年出土于我市山阳区李河汉墓群。四层彩绘陶仓楼2009年出土于我市马村区白庄村,是我国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座通体彩绘陶仓楼,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被称为“最美陶仓楼”,彩绘的内容包括人物、神话故事、龙纹、骏马、树木、几何纹等图画十余幅。

当地文旅部门对这次展览广泛宣传,不少文博迷听说展出的文物有难得一见的陶仓楼,都对展览翘首以盼。

被国外友人称为“最伟大展品”

这已不是陶仓楼第一次参加大河文明展,每次参展,陶仓楼的关注度都很高。

2023年,大河文明展第二站宁波博物院,意大利原驻华文化参赞芭芭拉女士告诉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陶仓楼荣膺她心中“最伟大展品”称号,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学者朱丽叶也对陶仓楼充满敬畏。

国家海洋博物馆策展人刘洁则表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调研大河文明展时,就被来自河南焦作的陶仓楼瞬间征服,当即决定接展,并为这两座2000多岁的汉代“别墅”制作了专属新展柜。“这个展览全靠焦作的陶仓楼‘撑场子’,咱们联手国内博物馆的文物和古埃及文物拼一拼!”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筹展小组负责人笑言。

陶仓楼作为本次展览的“重器”亮相,以文物为媒介,与来自国外的文物共同讲述生活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先民在大河的滋养下孕育的璀璨文明。

陶仓楼已有2000多岁

是时候重新认识一下陶仓楼了。

这次亮相的汉代四层彩绘陶仓楼,今年登上了央视新闻出品的《文博日历》,截至目前,线上浏览量已有120多万。

汉代四层陶仓楼“颜值”与实力并存:陶仓楼前,一个农夫形象的陶俑背着重重的粮袋,正迈步走向院门口,其他三个陶俑在院门右侧劳作,一只白色的看门犬在靠墙“瘫着”,旁边有三只鸡在“溜达”,整体氛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据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市陆续发掘出土了各类陶仓楼超过300座。依据焦作市考古研究院院长韩长松的研究成果,陶仓楼分为楼院式、连阁式、联仓式、简式、模拟式共5种主要类型。

焦作古称山阳县,在两汉时期并非交通要道,因此具备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条件,加上土地平坦肥沃,是农耕的理想之地,集储粮、居住和防卫于一体的仓楼便应运而生。

汉代信奉“事死如事生”的墓葬习俗,作为建筑明器而被随葬的陶仓楼,融汇了神话传说、抽象艺术和市井生活,是研究现代农业、建筑业、手工业的重要实物资料,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文博日历》上这样写道:一座座陶仓楼,吹来了2000年前华丽的“都市风”,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琼楼玉宇”的美好想象。

陶仓楼扩大了焦作文博“朋友圈”

陶仓楼也是焦作对外交流的“外交使者”。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在古丝绸之路还是当今河南对外开放格局中,文化交流互鉴从不缺失。多年来,我市大力促进“文物外交”,通过文物与世界交流互动,扩大怀川文化国际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河南、读懂中国、了解焦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截至目前,河南文物已经通过170多个展览在40多个国家展出,其中就有焦作文物作出的贡献。2005年,焦作汉代陶仓楼首次赴海外,参加在意大利举办的“走向盛唐——中国·美的十字路”展览;之后,焦作文物参与海外展出的频率快速提高,从国内推荐文物参展到外方“预订”参展文物,影响力日益扩大。焦作汉代陶仓楼成为对外展示汉代文化、三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2005年到2023年,市博物馆以文物借展、加盟展览等多种形式参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举办的14项展览。

近年来,在市文广旅局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市博物馆探索馆际展陈合作方式,以资源共享、互换展览的模式,与省内外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开展多种展览合作。自2018年起,引进中国文物报社与河南博物院(国家一级博物馆)合作的生肖展作为春节“订制菜”,加入馆藏生肖文物元素,向观众奉献节日“文化宴”。此外,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都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开封博物馆、郑州博物馆、安阳博物馆、南阳汉画馆等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及深圳南山博物馆、上海奉贤区博物馆、陕西耀州窑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民生现代美术馆等开展了文物借出、借入等活动,并与有关博物馆签订了合作协议,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市博物馆。

今年春节以来,河南理工大学、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多次组织团队来市博物馆参观,陶仓楼是大家必看的馆藏文物。

这么美的陶仓楼,不如见一面,哪怕只一眼!

图① 陶仓楼。

图② 中外文物交相辉映。

图③ 陶仓楼亮相大河文明展。

韩 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