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3月15日
常庄村:
古村古庙故事多
□布财勇
常庄村俗称为尚庄村,如今改为常宏社区,隶属山阳区新城街道办事处。这个村中有一棵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树木的皂角树,树龄321年,表明了该村的古老。与众不同的是,该村还保存着一座全国鲜见的、坐南朝北的“火神庙”。
历史悠久成村落
常庄村的历史应该比较悠久。传说武王伐纣途经此地时,不巧暴雨连下三天,武王忧心成疾,村民箪食壶浆迎送。大业成功后,武王念及自己曾在此承蒙百姓恩德,赐名承恩镇,解放后改名恩村。另据《金史·志第七·地理下》记载:修武有浊鹿城。镇一承恩。由于常庄因紧邻承恩镇的缘故,村名曾为恩爱村。此事记载于常庄村东观音坛的一通石碑上。
观音坛建于何年不详,但这通石碑所记重修的时间是1742年7月10日。若干年后,因村里姓常的居多,更名为常庄村。民国时期,村里的小学曾在村东观音坛兴办。大约1952年,村小学迁到张庄观音坛,半年后又迁回常庄火神庙。后来常庄村观音坛成为常庄第一生产队的仓库。“文革”中,石碑被扔到水沟里,后遗失。本世纪初我市修建人民路,将观音坛拆除。不过,那通石碑的所记之事,还是深印在常庄村65岁以上老人的心中。
据常庄村老人讲:村东头观音坛左侧有一条土圪梁,其宽约6米、长约200米。上面长满荒草、灌木、荆棘等,因构树枝条居多,此地被人们称为构圪梁。因其特征,常庄村村名最早曾叫构圪梁。
传说,构圪梁周围土地平坦、野草丛生、荒凉寂寞。每到汛期,雨水沿北边河道过来,经北河、西沟、东河直泄正南抵达这里,然而这里从无水淹现象,老年人称这里是“水涨船高之地”。后来,有一户人家流落至此,并在此开荒种地,冬去春来,一家人逐渐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好日子,儿子也娶了媳妇,从此人丁兴旺,其乐融融。人们羡慕这一家人,也纷纷迁居于此,后形成较大的村落。此处因在村东头,人们又将此处称之东家岭,这个名字叫开后,构圪梁之称反被淡忘了。
由于构圪梁地处杨庄村到山阳城的必经之路上,来往商贩众多,村庄日益繁华,人们又将这里称为百千镇。
爱情佳话成传说
常庄村还曾被称为恩爱村,民间传说源于一段爱情佳话。传说三国时期曹魏政权黄初年间(220年~226年),在恩州(今山阳区恩村)西南,有一座几户人家的小村,其中有一户姓宁的养蚕人家,这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宁爱17岁,小女儿宁叶11岁。
一天,姐妹俩到构圪梁上采桑叶。宁爱一不小心掉到河里,宁叶连忙大声呼叫。这时,只见路旁的一辆车上下来一个人,跳入河中将正在挣扎的宁爱救到河边。宁叶忙帮着把姐姐拉到河岸上。小河水不深,但宁爱落水全身衣服已湿透,此时春寒未退,不一会儿她就打起冷战。
这时一位贵夫人从车上走下,将宁爱接入车内,拉上帷幔,又拿出干净衣服,让宁爱换上。宁爱换好衣服后,向贵人磕头致谢。贵人急忙拦住她说:“快别这样,救你的是我的车夫刘恩,还不赶快去谢他。”宁爱下车,急忙向刘恩拜谢。
原来,此人是赫赫有名的山阳公夫人曹节。在从京城来山阳城途中,恰巧遇到宁爱不幸落水这件事。在回村的路上,曹节了解到宁爱家里一些情况后,就问宁爱:“你看刚才救你的车夫如何?可否结为百年之好?”宁爱隔着车窗看了看救自己的那位车夫后回答:“小女婚事应由父母做主,请到我家去说吧。”到宁家后,曹节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同宁爱父母叙说一番,提出宁爱和车夫刘恩的婚事。宁家也相中了刘恩,在征得刘恩同意后,遂将刘恩改名宁恩,入赘到宁家生活。
宁恩到宁家不久,宁父和宁叶去赶集途中遇到大风,刮倒的大树砸中了宁父和宁叶,宁父当场死亡,宁叶被砸成重伤,昏迷三天后变成痴呆。遭此横祸,宁母忧愤成疾,卧床不起。宁恩里里外外支撑着门户,白天忙着耕田种地,晚上还帮着宁爱侍候岳母,端屎端尿,此外还悉心关照宁叶。
曹节夫人获悉宁家变故,经常接济宁家。宁爱、宁恩两口结婚三年没有孩子,曹节夫人把宁爱夫妇接到她家,让山阳公为其诊治。山阳公为宁爱开的药方中,需要香椿做药引,当地没有。在安徽亳州长大的曹节知道娘家安徽太和的香椿好,就将太和的香椿苗移植到本地。山阳公治好了宁爱的不育,宁爱先后生了四个子女。随着宁家人口逐渐增多,曹节便同山阳公商量,以宁恩、宁爱夫妇各取一字命名这个小村,于是便有了恩爱村的村名。
火神庙会特别火
现位于人民路上的火神庙是常庄村乡愁所在,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碑文记载:火神庙的前身是一座古老的小庙,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冬扩建,原有大殿三间以及配殿若干间。
该庙拜殿面阔三间,卷棚式屋顶,上覆圆柱灰瓦,檐下有彩绘木雕,为庙中最为古老的建筑,是迄今为止焦作城区众多火神庙中唯一的清代古建筑。
常庄火神庙庙会是数百年来是太行南麓、豫北地区的重要庙会之一。当地盛名的常庄檀香也因庙而兴,其中的知名品牌——通兴号,是赵续业创立的,方圆百里名号很响。30年前,有人曾捡到木制长方形印章一枚,上刻有“通兴今在常庄东头坐西向东,自造檀香早晚不误”字样。
每当常庄火神庙庙会这天,人山人海,各街道唱戏的、摆摊的、卖艺的、买卖牛马猪羊的、买卖日用百货和农产品的,还有名扬四海的张庄菜籽、常庄檀香等。
最热闹的还要数周边村的节目,如张庄的花供与武术表演、逯家庄的大蜡烛传递、郝庄村的打棒棒鞭……至今人们还记得场面隆重的大蜡烛传递:在排列整齐、缓慢行进的队伍里,前边每人端一碗高一尺有余、精心制作的花供,这些花供有32个碗,分别盛有各种面食、柿饼、核桃,还有五颜六色各种时鲜水果。紧接着是两个高30厘米有余、小桶般粗细的大蜡烛,大蜡烛下有一个高几十厘米的底座。这一对大蜡烛分别由两个小伙子架在肩上,或高高地举在头上,或捧于胸前,走几米替换一次。这支队伍从逯家庄出发,经东头村北的火神庙后,再拐到东头、西头,直至山神庙的供桌前为止。
这一天除各街区的精彩文艺节目如期而至外,火神庙的祭拜活动也十分精彩。祭拜时辰一般定于当天10时以后,届时,会首带领所有人员焚香叩头,然后焚烧手工制作的纸货。随后,另一个仪式活动——领羊,也同时拉开序幕。
领羊,是将装扮好的羊牵到拜殿前,正对火神爷塑像。仪式由会首主持,另有数名帮手相帮,众人则跟在后边。会首分开羊颈部脊柱与身体连接处的羊毛,将一盅酒浇到此处,羊如果一激灵抖动羊毛,即为领羊成功,否则需继续浇酒,直至羊抖动羊毛为止,意为火神爷将此羊收走了。人们看到此都会哄笑起来,说:“火神爷显灵了,领羊了。”领羊活动是当天祭拜活动的高潮时刻。这只羊在当时由村中人家代养,长成后在农历二月十二这天祭拜用。
庙会过后,常庄村周围的麦田被过往行人踩得像打麦场一样平整,表面明亮如硬板,离村稍远的麦田,被人踩踏出的小路如蛛网一样通向四面八方,奇怪的是,当年的小麦并不会因此减产,后期长势与未被踩踏的麦田一样。
(本文得到赵保三、王成、赵伟臣、赵新军、訾小白、王兴山、李庆保等人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