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2月26日
养肝先养肾
本报记者 孙阎河
上期,本刊刊登了一篇有关春季养肝的文章,读者反映良好。为此,日前记者采访了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军锋,请他从肝肾同源的角度,谈谈养护肝肾的道理。
张军锋介绍,肝肾同源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又名“乙癸同源”,乙属木,属肝;癸属水,属肾。《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肾生骨髓,髓生肝。”可见,按照中医理论,在先天,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在后天,肝肾共同受肾所藏的先天和后天之精的濡养。具体来说,肝肾同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这两者之间存在相互滋养和转化的关系。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同时肾精也需要肝血的补充,这种精血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肝肾同源的核心之一。二是相火共源。肝和肾都有相火,这是它们内在联系的一个表现。相火源于命门,因此肝肾同源也包括相火的共源性。三是母子相生。从中医角度来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肾为肝之母,肝肾相互滋养和制约。四是精血互生。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补充,两者之间存在相互滋生和转化的关系。五是阴液互养。肾阴能够涵养肝阴,反之,肝阴也能资助肾阴再生。在肝阴和肾阴之间,肾阴是主导的一方,它对维持两者的动态平衡至关重要。六是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而肾主封藏,这两种功能之间存在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肾的闭藏,而肾的封藏作用又能制约肝的疏泄过度或不充分。
张军锋介绍,清代名医陈良夫曾说:“欲养其肝,必滋其肾,俾使其肾阳得充,则肝阴自不桔涸。”因此,针对日常养生来说,补肾也好,养肝护肝也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必须将人看成一个整体,肝肾同养。比如,肝是一棵大树,如果缺水就是一棵枯树干木,这样是不是容易起火?如果这个干木大树能有水源不断滋养,自然根深叶茂。而这也是中医倡导的冬季要养肾的道理之一,就是到了春天,要有足够的肾水来养护肝。
张军锋说,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个养生原则应具体贯穿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说,饮食调养方面,春季补肾应注重健康饮食,不可食用过于辛辣油腻之物,以免损及肝肾,补肾则可多食用山药、白果、芡实及枸杞等;起居调养方面,应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特别是按时作息,避免过劳,按时大小便以利排毒;卫生调理方面,老年人由于膀胱、尿道肌肉松弛,黏膜变薄,抵御疾病的能力很低,睡前,可以用温水冲洗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防止泌尿道感染,保护肾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