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2月08日
武利军:退伍不褪色,乐当群众“贴心人”
本报记者 朱颖江
【人物名片】
武利军今年55岁,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一直在市政务服务大厅民政窗口工作。他深耕民政政务服务,发挥特长,开发了焦作市老年证登记系统,实现了老年证登记录入、打印证书、查询管理、报表生成等集成式服务,提升了焦作市老年证管理水平。在编制民政服务办事指南时,精准地将政策规定转换为群众所熟悉的语言,让群众看得懂、看得明白。他多次被市政务服务大厅评为优秀党员和服务标兵。
【奋斗故事】
几天前,一对上年龄的夫妻因找不到结婚证而无法办理不动产权证过户,两人着急忙慌地来到市政务服务大厅民政窗口求助。武利军负责接待,耐心倾听这对夫妻讲解事情经过后,先安抚对方情绪,然后着手查找两人原始结婚手续。
这对夫妻是上世纪70年代办理的结婚登记手续,时隔40余年,原始档案资料又分散在市、区两级民政部门。武利军不怕麻烦,积极与区民政和市民政相关部门对接,查找老人的存档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武利军用了3天时间找到了老人的原始结婚登记手续,提供相关证明后,协助老人顺利办理了不动产权过户。
不久前,家住解放区的李先生特意到窗口感谢武利军。李先生的孩子要上学,但户口簿和不动产权证上显示的地名不一致,他到民政窗口求助,武利军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后,李先生的孩子顺利入学。
去年,解放区上白作街道的孟新国到市政务服务大厅民政窗口咨询低保事宜。按规定,孟新国要在区民政部门申请低保,但武利军了解其情况后,发现孟新国符合特困人员救助对象条件,于是就主动联系基层民政部门,在为孟新国本人解决了特困人员补助后,作为唯一赡养人,其母亲也符合特困人员救助对象条件,应享受相应待遇。
武利军曾在部队工作10余年,虽然现在在地方工作,但他身上一直保持着军人的本色,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2012年,武利军转业到市民政局,当时市政务服务大厅民政窗口需要一个临时负责人。武利军服从上级安排,到窗口工作。民政窗口工作涉及全市的港澳台婚姻、社会组织登记、涉华侨及港澳台儿童收养、地名命名与更名审批等业务。初来乍到的武利军,并不了解各项业务办理流程和政策规定,为了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他虚心向各科室业务人员请教、了解相关政策法规、苦心钻研业务流程,经常加班到深夜才回家。短短2个月的时间,他就掌握了各项政策规定以及业务办理流程。
武利军爱学习、善思考,他在钻研业务知识的同时,优化缩减业务办理时间,不断提升工作质效,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到民政窗口办事的老年群众较多,武利军为了不让老人多“跑腿”,主动延伸服务内容、延长服务时间。为了让群众理解政策规定,他耐心地给群众讲解,并列出办事清单,以供群众准备材料。
随着无纸化办公的推进,武利军发现,不少业务工作需要进行多个表格和页面操作,办理较为费时,于是就自学电脑软件知识,对业务工作进行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他研发出了一种工作模板,只要进行电脑业务操作,该项工作所有相关表格页面都能统一在一个表格内,只要按次序打开就可进行。这项创新,在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减少了出错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随着窗口工作逐渐细化,原来20多项业务拓展到60多项。尽管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武利军始终保持着热情微笑,认真耐心接待每一位群众。武利军说,只要心里真正为群众着想,工作起来就有动力。
【未来展望】
针对民政事项点多、涉及面广的实际情况,武利军表示:“我还要坚持围绕业务学法规、围绕热点学业务、围绕服务堵点抓改进、围绕服务提效能,不断提升自己为民服务的本领和技能,提升民政窗口的行政服务综合效能。”
上图 武利军(左)在接待群众。
本报记者 朱颖江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