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2月08日

甜言蜜语

换个角度看“春节催婚”

□ 赵改玲

春节马上就到了,本来是高高兴兴的节日,可在本报爱情树单身俱乐部微信交友群里,却弥漫着些许令人伤感的气息——不少单身人士有点害怕回家,怕家长催婚,很多在焦作打拼、家是外地的会员,“回家恐惧症”已经开始发作,近乡情更怯。因为他们最害怕七大姑八大姨“有没有对象”的灵魂拷问,有的已出现了轻度焦虑症。

每逢佳节被催婚,已不是新鲜话题,对此,各有各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被催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至少家长关心你的人生大事,帮你出主意、想办法,在众人的帮助下,早一天找到心仪的另一半;也有的人认为,过年是团圆年,好好享受难得的团聚时间,尊重单身青年的选择,不要一味催婚,导致家庭矛盾升级,让春节过成了“情绪三件套”:高高兴兴回家、骂骂咧咧过年、依依不舍离家。有人奉劝,不要再用催婚裹挟单身青年的春节。

笔者认为,换个角度看问题,莫把催婚变负担。正如《人民日报》一篇评论写道:家人催婚,可以是一件很烦心的事,也可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笔者认为,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家长应该多理解子女,就像网上说的一句话:“我不谈对象、不结婚,是我不喜欢吗?”答案很明了。目前,没找到对象,非不喜欢也,是不能也。可能没有遇到有眼缘的人,可能自身经济条件未达到对方的满意度等,都让自己被动单着。家长多一分理解,或许会减少子女的焦虑。

子女也要理解家长的心情,家长让去相亲,咱就去,或许能遇到心仪的另一半。对家长的做法多一些包容,关心你婚姻大事的除了家长,还会有谁?珍惜这样的幸福,将家长关心自己的婚姻大事作为引子,和家长打开话匣子,做到有效沟通,让春节真正成为快乐的节日、家庭聚会的节日。本报爱情树单身俱乐部有一位会员,父亲很关心他的婚姻大事,他也主打一个听劝,父亲帮其在本报爱情树单身俱乐部会员里找对象,他就去见,并按照父亲说的要多聊聊、多见见。结果,去年秋天,他还真找到了心仪的另一半,如今,这两名会员已成功脱单,最后的剧情是皆大欢喜。

年年岁岁花相似。春节催婚的戏码很可能今年春节还会如期上演,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天地自然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