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2月02日

家乡的祭灶

□ 崔小玲

家在豫中平原,家乡的年是从祭灶开始的。

祭灶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记得小时候,村里哪家要是有人出门在外,都要赶在祭灶之前回到家。因为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驻在每一家的总管事,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从家启程到天宫汇报一年来家里人善恶美丑、所作所为的日子,所以每家都会用心地给他老人家备好盘缠,敬上香火,一家人齐齐整整地恭送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这一天,各家的女主人会及早动手,和上发面,支起炉圈,烙上18个祭灶火烧。听老人们说,灶王爷一家,算上鸡狗一共18口,口粮要平均分配,个个有份。这些火烧中,要有一个加糖的,一个空心的。糖火烧的是给灶王爷吃的,空心的是给灶王爷家的看家狗特制的。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有灶王爷这位“驻家干部”在,一年到头家里的大事小情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了让这位“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的灶王爷汇报工作时,一开口就能记起家里人的好,特意给他的火烧里加点糖,好让他在玉帝面前给一家老小多添好话,来年家里就会得到更多福祉。灶王爷家的小狗要日夜看家护院,保护家人的安全,没有吃饭和睡觉时间,把它的火烧做成个圆圈,就可以套在脖子上,吃饭看家两不误了。

除了甜火烧,家里条件好点的,还会买来酥脆香甜、上面粘满芝麻的大灶糖,甜甜地抿在灶王爷嘴里,何愁汇报时候不“甜言蜜语”。

傍晚时分,大人把刚刚“请来”的灶画恭恭敬敬贴在灶房的前沿墙上,等着家人到齐了,祭灶仪式便正式开始。

祭灶是家里男主人才能主持的事情,女主人负责配合工作。每每这时候,母亲总是把刚刚出炉的18个火烧整整齐齐放在一个用高粱秆扎制的新锅盘上,再放上几根金贵的灶糖,一只蓝花瓷碗舀上大半碗水,旁边再放上两棵大葱。关键时刻的三炷香要由父亲奉上,母亲则在旁边小声念叨着“一碗凉水两棵葱,打发灶爷上天宫,带上清水能解渴,饿了火烧配大葱,到了天宫光说好,少说闲话少带灾,保佑一家老少平平安安……”

祭灶礼毕,一家人开始分享美食。灶糖自然是孩子们的最爱,大人只是象征性地掰上一小段尝尝鲜。往往这时候,家长总会不失时机地教育家里人:“这一年你们生的气、捣的乱,我可都在老灶爷面前替你们圆活过去了,从今天开始,可都要懂事点、听话点,别总指望我在老灶爷跟前给你们求情说好话。”一家人也都小鸡啄米般一边点头,鼻子里一边哼哼着作为应答。灶王爷在乡村人眼里,俨然是一位亲近、朴素、宽厚且令人尊敬的大家长,人们在灶神面前会自觉检点言行,以期来年能够更平安、更幸运。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祭灶已被现代人删繁就简、与时俱进了。灶糖这一祭灶的标配,被不少人提升为高配的巧克力、奶糖等,火烧也改成了各种口味的圆酥饼、夹心饼干、小甜点了,好多家庭也不再粘贴灶画,更不要说焚香祈愿了。祭灶从善的意义已明显大于外在的形式,灶神像一面镜子,审视家人的衣冠颜面、言行举止,提醒家人心怀敬畏、慎独自省。

(上图由本报记者宋崇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