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28日

刘朕敬:幕后战场的“鹰眼猎手”

本报记者 杜挺勇

“朕敬,嫌疑人已经落网,你们研判的信息非常精准……”12月24日深夜,市公安局解放分局刑侦大队合成研判中队民警刘朕敬接到队友的电话后长出了一口气。

之前多日昼夜奋战,刘朕敬全面掌握了一名网上逃犯的信息,为队友抓捕提供了精准情报。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抓捕犯罪嫌疑人的伏击追捕是惊心动魄的。殊不知,在这个环节之前,有很多刑侦技术民警同样辛苦,他们在情报搜集、多维研判等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为案件侦破打牢了根基。

刘朕敬,就是这个幕后战场的佼佼者。

入警虽然才5年,但刘朕敬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他有一双让犯罪分子无所遁形的“火眼金睛”,加上“不破案件不罢休”的顽强精神,总能将一幅幅图像和一串串数据演绎成破案“密码”,在茫茫人海中一次次将犯罪嫌疑人锁定。

随便翻看刘朕敬的“成绩册”,战功数不胜数。今年年初以来,通过他的主力研判,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50多人,其中网上逃犯20多人。

抓逃,刘朕敬绝对是好手。

今年4月,利用自创的研判方法,刘朕敬锁定了网上逃犯王某。从一个细微线索取得突破,他摸清了王某的关系人、出行习惯以及落脚点。最终,潜逃19年的王某被警方抓获。

今年8月,刘朕敬通过数据碰撞,盯上了2001年涉及一起重要刑事案件的在逃人员林某。在刘朕敬的持续攻坚下,林某多年的隐藏身份被摸清。乘胜追击,刘朕敬又查到了林某的藏匿信息,并与林某藏匿地的公安机关沟通对接,协助当地公安机关继续挖掘犯罪嫌疑人的信息。通过不断努力,警方成功将化名为陈某的犯罪嫌疑人林某抓获。

“我能够成为刑侦技术民警,有一种责任和光荣。其实,在我心中,案件并无大小,发挥技术优势,将焦作公安‘小案快破’理念踏实落地,每一件案件都要拼尽全力。”虽然被同事称为攻坚克难的“尖刀”,但在刘朕敬心中,每起案件都同样重要。

今年3月的一天,刘朕敬接到通报,辖区连续发生两起扒窃手机案件。为挖掘案件侦破的所有线索,他第一时间赶到接警室,向报警人当面询问详情。刘朕敬发现,两起案件作案手法极度相似,且犯罪嫌疑人具有很强的躲避侦查意识,疑似惯犯。团伙作案,又是惯犯,抓捕难度大,但刘朕敬考虑到该团伙有可能继续作案,便抢抓时间攻坚,迅速来到案发地点细致侦查。

善于钻研,是刘朕敬最大的特点。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犯罪特点,近年来,在侦查工作中,他深入探索研究,在实战中归纳总结提炼出多套实用技战法。

虽然线索极少,但关键时刻,刘朕敬还是发挥特长,利用专业技战法对犯罪嫌疑人的形象特征等进行刻画,并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成功打开突破口。经过对全省其他地市类似案件进行梳理,他发现不久前在郑州发生过两起同类型案件,疑似同一作案团伙所为。

该团伙的两名犯罪嫌疑人居无定所,作案有一定规律。之后,刘朕敬又第一时间分析出犯罪嫌疑人下一步可能作案的重点区域,并协调同事提前蹲守。在刘朕敬的精准分析下,几天后,两名犯罪嫌疑人果真在某商业街出现。二人被当场抓获,之前被盗手机也被追回。

一起案件,有时三言两句就能说完。然而,在实践中,刑侦技术民警却默默奉献了太多。

今年5月,辖区发生数起电信诈骗案件。刘朕敬主动请缨,承担起该系列案件的研判和线索挖掘工作。电信诈骗案件,资金流涉及的“两卡”犯罪嫌疑人众多,刘朕敬为了能够及时给出差抓捕的队友提供精准信息,连续加班,一次次精准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藏匿位置。案件不等人,数十天夜以继日地工作,刘朕敬因过于疲惫,有天竟晕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被同事及时送到医院,身体恢复后又第一时间回到岗位工作。单位领导和同事不愿意,坚持让刘朕敬多休息几日。“我还年轻,真的没事,就是连着几天没有调整好休息时间,今后一定注意……”刘朕敬说。

靠着这种拼搏竞进的精神,刘朕敬完成了最后的攻坚,最终所有目标嫌疑人全部落网。

没有刀光剑影和生死搏斗,也没有太多鲜花和掌声,在幕后战场,刘朕敬用高超的技术与犯罪嫌疑人进行着无声的较量。他说,案子破了,所有辛苦都值得。他不会忘记入警初心,还会严格要求自己,继续踏实前进,为守护百姓平安贡献更多力量。

上图 刘朕敬在网上排查线索。

本报记者 杜挺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