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追寻中国红
□张巧梅
作为一名诗词爱好者,我很喜欢背诵毛主席的诗篇,其中最爱的便是《沁园春·雪》。一直想按照伟人描述的内容去领略祖国的壮美画卷,并深切缅怀共和国的缔造者。
1936年2月,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此时,当地下了一场大雪,看着雪花飞舞、皑皑白雪覆盖的壮丽河山写下了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诗篇。上一部分表达了伟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它激发着我对北国风光的深情爱恋;下半部分则抒发了伟人宏伟的理想与抱负,展示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激励着我想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探究欲望,去翻阅镌刻在陕北大地上生动的历史故事。
一
初秋时节,我从焦作出发,驱车进入山西、陕西到达内蒙古。原本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知只局限于干旱、贫瘠、光秃裸露的黄土。然而,一路走过了晋南、晋中、晋北、陕北,则刷新了我的认知。从高速公路标牌上可见散落在晋、陕两省无数的游览景观,尤其是红色革命遗址遍及的陕北。原来,黄土高原不是缺乏底色的黄土高坡,我的旅行也不应该是一次走马观花的敷衍,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美景,都值得放慢脚步去慢慢探寻、细细品味。
一路走走停停,参观了兵马俑、王家大院、康巴什古城、李自成故居、成吉思汗陵等人文遗迹、古风民宅。黄河两岸,公路两旁,尽显耸峭山峰、苍松翠柏,恰巧遇上几天绵绵细雨,户外薄雾缭绕,初秋的斑斓色彩,尤其是被伟人赞誉过的陕北佳县遍及山坡的枣树,南泥湾的层层稻田、潺潺小溪等,呈现出一派秀美的江南风光,黄土高原也不再是我印象中那粗犷的西北风。领略娘子关等古村古镇的石墙、石院、石碾、石磨,或者是梁家河的土墙、土院、土房,感受土窑土炕、石窑石炕,感受不一样的民俗。在陕西省延川县的早市赶集买菜,在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镇的窑洞厨房做饭,盘腿坐在土炕上品尝地道的红米饭南瓜汤,亲历了黎明时分窑洞里那蓝底白花小窗帘的朦胧,那独有的窑洞魅力和窑洞文化,着实满足了我这次旅行的初心夙愿。
二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日夜兼程,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游览了29个古迹、古镇、遗址、纪念馆等。千古一帝秦始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梦回大唐的时空穿越……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是他们给这块黄土地浓墨重彩,使之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博物馆,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滋养和见证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这片土地不只是黄土高坡,它更是共产党人用智慧和足迹刻画出来的红色篇章。
陕北,这个一道道神秘的山沟沟如何成就了它的神圣?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山圪梁梁,中央红军当年为什么要来到这里?为什么在这里可以决胜千里之外的伟大战争?为什么在这儿的共产党人可以让中国翻天覆地?也是这片热土,无数前赴后继的智者猛将,为什么穷其才智和勇猛也未能彻底改变中国?为什么敌人的坦克、汽车追不上共产党人的“泥腿子”?为什么敌人的飞机、大炮输给了革命军队的小米加步枪?
在陕北,第一站就是瞻仰了洛川会议旧址。在大雨滂沱中疾驰而至,虽然迟到,却感动了门卫被准许进入。当我看到毛主席办公的窑洞时,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机。走进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胜利地的延安革命圣地,感受了激人奋进的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历史瞬间的艰辛和慷慨激昂。我几经周折在深山沟里找寻到了黄河西岸凌空绝壁的佳县古城,毛主席在这里的窑洞里居住了94天。指挥沙家店战役时,“我是毛泽东”取代了撤离延安转战陕北以来“李德胜”的化名,说明革命形势发展到了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全军统一的纪律。在杨家岭,我在毛主席和斯特朗谈话的小石桌旁拍照留念,毛主席在这里提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了解了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如何写入党章。瞻仰了1944年在南泥湾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炮兵学校,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思想的产生,品味那段铁血征程,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牺牲和奉献。
三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这是伟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写照。同时,毛泽东同志工作战斗过的地方都是偏僻的小山村,今天我利用卫星导航,也曾多次迷失道路。转战陕北,他主动选择在沟壑纵横、异常恶劣的环境里大迂回运动战,行军难、吃饭难、穿衣难定是常态。是毛主席带领革命队伍创造了天下奇迹,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他转战陕北一年多,运筹帷幄,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1946年,面对国民党进攻革命圣地延安,毛主席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战略决策——撤离延安,他预言说“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来的”。他放弃延安必会收复延安的辩证法成为非凡之人的非凡哲学。最为神奇的是,向西北挺进时,国民党追兵紧逼身后,为了安全,任弼时让后面部队把山上留下的痕迹擦掉。毛主席却让人在这里竖一块牌子:“毛泽东由此上山。”如毛主席所预料,中央机关神奇地摆脱了胡宗南的重兵追击。
他们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有一个特点,就是始终和当地老百姓紧密结合在一起,经常住在老乡家的窑洞里。我从村里老乡那里听到的都是对毛主席及其部队的无比热爱和赞扬,作为毛主席旧居窑洞主人的后代都无比骄傲。响彻中国大地的乐曲“东方红,太阳升”是从老百姓心底流淌出来的温暖赞歌。人民群众的绝对拥护和支持应该是共产党人立足陕北、战胜强敌的根本法宝。为了全国的战争大局,毛主席置生死于不顾,“领着”敌军在千山万壑中疲于奔命,区区数几百人却拖住了美式装备的胡宗南20多万精兵,减轻了其他解放区战场的巨大压力,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毛主席坚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的战略部署,是他辉煌篇章中的“得意之笔”。他的文韬武略,他的威力无比的笔杆子,他独特的指挥作战的艺术,使全国战局由防御转为进攻,中国革命高潮终于到来。
四
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先后辗转延安、延川、清涧、子长、安塞等12个县的37个村镇,在物资供给紧缺的恶劣条件下与敌周旋,从容地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给中国历史奉献了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周总理说过,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与天斗,他不畏贫和寒;与敌斗,他不畏强敌追击。他和人民鱼水情深。几次过黄河的机会,他坚持不走的原因是:我们在延安住了12年,老百姓供养我们,遇到险情就跑,对不起陕北人民。1948年3月,党中央乘船东渡黄河,到了河东回望河西,他说:陕北是个好地方!毛主席告别了他深爱的陕北人民,去迎接光芒四射的朝阳!
我在杨家岭中共七大旧址的礼堂里,和游客齐唱《东方红》;在南泥湾党徽广场,面向巨大的红色党徽雕塑举起了右手;面对着百团大战牺牲先烈的名字和英雄母亲雕像,我不禁潸然泪下……太多的革命故事,展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共产党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异常艰辛。
如今几千公里的车程,没有了当年革命者翻山越岭爬坡的艰难,一路长虹、一路坦途。那是一日千里的祖国建设,凌空飞架的高架桥和穿山而过的隧道,把无数的天堑变通途。
红日升起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难同当,福共享,挺立起了脊梁;吾国万疆,忠于党,永远不灭的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