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甘随草木居青山

——读何频“中国最美的书”《迷失的小蒜》

□黄 凌

2023年11月6日,何频的草木散文集《迷失的小蒜》继他的当代笔记体自然文学《看草》《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荣获2008年度、2012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后,再次荣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

2023年11月17日,何频的《迷失的小蒜》与其“姊妹书”《蒿香遍地》携手亮相第十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迷失的小蒜》喜获“文学类佳作奖”。

2023年9月,为献礼中国图书馆学会100周年,著名作家、文化学者齐岸青主编了《郑州阅读》一书。全书由21位作者描写26名省会文化人的现状,何频名列其中,收入该书的人物志《何频:亦文亦画,草木人生》一文,由高级编辑胡霞撰写。

大名鼎鼎的何频,就是从修武县走出来的著名作家与学者赵和平,1956年出生。自1977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处女作”儿童文学《白玉梯》,至今已出版作品10余部,史书类的有通俗历史读物《中国学生运动史话》、党史人物传记《危拱之》;随笔、小品类的有《羞人的藏书票》《鲜活的书话》《只有梅花是知己》《文人的闲话》;草木散文类有《看草》《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见花》《茶事一年间》《蒿香遍地》与《迷失的小蒜》。

博学善书的何频给自己的定位是“文人写作”。他先后在《人民日报》《文汇报》《北京晚报》《南方周末》《大河报》《成都晚报》等多家报纸副刊上开设专栏,其字里行间盈满了书香之气与生活气息,赢得“何粉”好评如潮。他在《文汇报》笔会副刊写专栏快20年了,现在还在写。最近,他编成一本关于读书的文集《书比梅花更难寻》、一本《南太行笔记》。

“善谈老家风物”的何频是一个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纯真文人”。自把兴趣由随笔小品转移到草木风物志写作以后,何频继续发扬他“勤”与“恒”的坚守精神,多年如一日,“燕口拾泥,著绘一体,别出心裁,草木物语”,“看草”“见花”无数。《看草》一书,是他1999年、2000年、2002年、2003年四个年度的“草木日志”,共667则。《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一书,是对中国草木和民族植物学的四大圣贤(即《南方草木状》作者嵇含、《救荒本草》作者朱橚、《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植物名实图考》作者吴其濬)的寻访纪实。《见花》《茶事一年间》《蒿香遍地》《迷失的小蒜》分别收入书写他“草木朋友圈”文章84篇、41篇、67篇、72篇。

何频不仅读万卷书、交八方友,而且行万里路。他早就有个远足的计划:“第一是把鲁迅走过的地方跑一遍,第二是把我读大学时国内最好的大学校园全走一遍。”自为草木立志、“进行文字突围”后,他便一直行走在路上,对众多植物长期、广泛、深入研究,利用一切机会亲近并细察身边的草木,天天和草木对话,天天记录心得体会。兴之所至,他还随手画上几笔,笔记本上的草木写生删繁就简,却妙趣横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通过“述我乡”而“述天下”的何频,成为“植物秘密的破译者”与“文学天地的‘独行侠’”(李佩甫语)。

他把自己的视野聚焦在“黄河两岸”“以最常见的数种植物为代表”“一年四季专注于观察草木的荣枯”,书写中原地区草木风物志。当年驻藩开封的周定王、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朱橚,专门给自己建了个叫“龙窝”的植物园;状元吴其濬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植物实验园地,取名为“东墅”。何频把中原地区这天然的植物园当作他的“龙窝”与“东墅”,如同独居瓦尔登湖的梭罗一样,“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中原盆地假设是一片湖和海,我是游鱼,长久以来,一直流动在这之间”。

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乔叶,说她的《宝水》是“跑村”与“泡村”的结果。何频的草木风物志也是“跑出来”与“泡出来”的。除了他长年用脚步丈量他的“龙窝”与“东墅”外,郑州的公园、住地附近的高校校园以及朋友与自家的花园,甚至路边的一块荒草地,都是他的“龙窝”“东墅”,供他随时随地观察草木。

读《迷失的小蒜》等,除了获得“植物研究学上的价值”与“社会现实参照上的意义”外,面条棵、白蒿、柿子等,无不把你带回乡下的儿童时代,在回味乡愁中,油然生出回归大自然的亲切感与冲动感。

何频说:“面对如此神奇的天地和生活,我要寻求生命的真相,追问生命赖以寄存的客观环境,不断在精神上充实自己。我要给自己一种解答和说服,追求另外一种层面上的安全感和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