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我想见乔叶

□张秋红

乔 叶 (本报资料图片)

我当然不是头脑一时发热的疯狂追星,因为我并不青春年少,不是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而是一个步入知天命的中年女人,而是与乔叶同岁、把对偶像的欣赏与喜爱深藏心底、执着20多年的文学追随者!

乔叶的小说《宝水》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这事儿,让她更出名了,而故乡焦作也仿佛一夜之间受到更多人的关注。11月28日,她回焦作签名售书,我从一个同学那里意外得知这个消息。同学知道我喜欢文学,问用不用帮我带一本她签名的《宝水》小说,我激动得连连说:“很需要呢。”

后来看到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发的视频,我才知道乔叶回家乡是一天的行程,时间紧凑,脚步匆匆。视频里的她那么温柔谦和,带着一惯的温暖微笑和读者打招呼,并在书上签名。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我应该去现场,带着我的“宝藏”,展示给她看,表达一下我的心情——一个喜欢、追寻、以她为楷模的热心读者的激动心情。当她看到一个略微发福的中年女人如此热情地讲述对她的喜爱,会不会很意外?她还会记起那个20多年前满怀热情给她写信的文学女青年吗?

可我知道她回故乡的消息太晚了!当我晚上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希望联系到她时,她已圆满结束行程返回北京。

说来有趣,因为她的获奖,最近我与她的关联突然多了起来。前不久,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她获奖的消息。朋友说:“她是你家乡的作家,作品很棒呢。”我笑着说是啊。同为焦作人,我满心欢喜,觉得无比光荣。我拿出放在柜子里的“宝藏”——几个本子。那是我年轻时摘录优秀文章的本子,粘贴了很多文章,她的文章最多。我拍照给朋友看,朋友很是惊奇,说:“你真有心,保存得这么好!”朋友这才知道,我很早就熟悉乔叶,她是我在北京打拼的源动力!

是的,乔叶是我的精神偶像,她影响了我的人生!

之后,看到她在乌镇的颁奖现场,温柔而深情地说:“故乡拥抱着我,时代拥抱着故乡。”那张满是笑意的脸上洋溢着中年女人的幸福和满足。

我当然不是头脑一时发热的疯狂追星,因为我并不青春年少,不是不谙世事的小女孩,而是一个步入知天命的中年女人,而是与乔叶同岁、把对偶像的欣赏与喜爱深藏心底、执着20多年的文学追随者!

记得在《中国青年报》上第一次看到她名字的时候,我在焦作钢厂,还是名工人。那是1995年前后。喜欢写作的我,立刻喜欢上她的文章——清新自然的文笔、温柔细腻的情感,还有文章背后隐藏的那个倔强而丰盈的灵魂。我是车间团支部书记,单位给每个团支部都订有《中国青年报》,所以能经常看到《中国青年报》。它上面的文章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作品,乔叶的文章屡屡见报,很受青年读者欢迎。

那时候,我也写文章投稿,写厂里的事,往厂广播站投稿,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也往报纸杂、志投上稿,《中国青年》《小说月报》都有发表,短小的读后感、时评类短文,几百字而已,十几元、二十几元的稿费,即便如此,也会让我兴奋好多天。厂里召开团支部大会,主抓宣传工作的书记表扬说:“修武出了个乔叶,文章写得特别出彩。咱们厂也有个会写文章的女作者,也在全国刊物上发表文章。大家要多学习,看看人家的文章是怎么写的。”

其实我知道,自己的水平是无法和乔叶相提并论的,充其量就是个文学爱好者。但是从那时起,她就成了我学习的标杆。我暗下决心,希望自己像她一样,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我有个习惯,在报纸、杂志上看到好文章、好词句会摘抄下来,乔叶的文章都是全文剪下来贴在本子上,一本贴满再贴一本,还用笔把喜欢的句子轻轻地划出来。那些优美的句子,如珠玉般闪光,润泽着我的心灵。我一遍遍地背诵,上班背、下班背、吃饭背、睡前背,很多句子至今记忆犹新。

后我到焦作日报社工作,读了乔叶更多的文章。她手中的那支笔,仿佛被施了魔法,那些平淡如水的日子被描绘得生动而形象,披上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炫人眼目。慢慢地,从文章中读到她的忧思和曾经遭遇的坎坷,更为重要的是,竟然发现自己与她同龄,瞬间觉得和她的距离近了好多。这个才思敏捷的同龄女孩引发了我的好奇,年轻的她是如何拥有深邃思想和与生活抗争的强大意志呢?

于是,带着探究和好奇,我提笔给她写信,信里表达了对她的欣赏和崇拜,甚至还想登门拜访,和她成为朋友。记得那时,她在修武县委宣传部。她有过几次简短的回信,让我兴奋不已。我诉说着生活中的迷茫、文学道路上的困惑,仿佛她是我无话不谈的铁杆闺密。虽然一直未曾谋面,可我依然不断读到她发表的文章,从那些洋洋洒洒的文字中了解她细腻的情感、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她的坚韧和执着让我折服,并深深地影响了我。可惜经过20多年的时光,因为搬家,信件早已遗失,不然能再次重温她手写的那些充满情感的文字。

她是个勤奋的作家,散文越来越多地被刊发在各种报纸期刊,到处都能看到她简洁而充满哲思的名字。她也开始从散文转战小说,出版过多部小说,文学成绩斐然,读过她的小说《我是真的热爱你》,是讲一对孪生姐妹悲惨的命运。她的作品愈发成熟,带着对社会变革的思索、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切,用女作家不一样的温情视角看人生。她的工作也从市作协到省作协再到北京作协,一路顺风顺水,实现着她写作的梦想。

追随她奋斗的脚步,我也在竭尽全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是2000年前后去的北京,应聘到法制日报社影视中心,开始走上一条以文为生的道路。20多年的时间里,我不停地学习、写作、奋斗,先后在最高检影视中心、央视等国家大型媒体工作,成为一名电视编导,制作的节目在电视台播出,我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各家各户的荧屏上。

这20多年里,我们都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奋斗,从未有过任何交集,或许她并不记得万千读者中有我这样一个悄然仰望、以她为榜样的热心读者。可我依然默默地关注她的动向,关注着她的多彩人生。我喜欢读书,读了铁凝、刘震云、二月河、麦家、迟子健等作家的小说,但我特别关注河南籍作家,到书店或临街书摊翻看报纸、杂志时,总是会习惯性地搜索“乔叶”这个让我倍感熟悉和亲切的名字。看到她一部又一部小说获奖,心里格外高兴,嘴角会不自觉地漾出笑意。尤其是茅盾文学奖,更是多少文学爱好者毕生追寻的梦想。那是她的荣光,更是河南人的荣光!

想见乔叶,不仅想表达对她一如既往的喜爱,更想给正上高中、苦苦求学的儿子传递出另一种人生意义:追寻偶像,不是要学习偶像如何吃喝玩乐,而是要学习他们如何努力、奋斗。就像乔叶,用不停地读书获取知识提高自己,走出属于自己的亮丽人生。而我在不断追寻偶像的过程中,也在拼搏,实现自己的价值。

大千世界,人来人往,亲爱的乔叶,未来的岁月里,还有与你相聚的美好机缘吗?也许,我们可以坐下来,讲一讲几十年奋斗岁月里的有趣故事,聊一聊对人生命运跌宕起伏的心灵感悟,或者谈谈对某个文学作品的观感……

其实,不管被世俗烟火熏染多久,在我的心灵深处一定有一处最纯净的角落留给文字,永远像春天绽放的春芽一样青翠美好。而这分美好是20多年前的你带给我的,谢谢你!

图①②③ 作者收集的有关乔叶文章的剪报。(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