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培兰奶奶
□南乡木
培兰奶奶走完了她86岁饱经风霜的人生历程。闻讯后,当我迎着凛冽的寒风踏上老家的路,尽管路况依然那么熟识,可今日走起来却感觉如此沉重……
培兰奶奶1937年出生于邻村北里一家殷实的书香大户。耕读传家的古训,熏陶了她幼儿时期成长之路,因而她也是我们家那个时候少有的有文化、有见地、有格局的女性。来到我们李家后,培兰奶奶上对爷爷、奶奶,公公、公婆和本家、族邻的先辈,极尽孝敬、崇爱之意;面对同辈和晚辈,她关心呵护,热情备至。无论对谁,她都能平易近人,开朗乐观,阳光清澈,公心以待。
因名高爷爷升学后在郑州工作,所以他们俩成家后,家务农活都仰仗奶奶在老家独自承担。她还要肩负照理两个叔叔和姑姑的重任,里外操持,勤劳艰辛,自不待言。直至叔叔和爱梅姑姑都成家立业,她才稍稍放心,逐渐放弃农活,到郑州生活。谁料“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前的一场事故,让原本健康幸福的奶奶落下腿脚不便的顽疾,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培兰奶奶的生活质量,也使一家人沉浸在忙碌无序的氛围中。好在苍天有眼,培兰奶奶的思路和心态一直乐观不屈,精神抖擞,思绪清晰,令人佩服。刚刚过去的这个中秋节,当我和崔老师在老家拜访她时,她还能声情并茂背诵数十年前的歌谣,几乎一字不差,顿时语惊四座。她还不忘交代崔老师要对我好些。临行时,培兰奶奶诙谐地用“拜拜”相辞。谁知道,这一声告白,竟成永别。
这些年,在我们家族中,“全”字辈,后面的“晴”之辈及其下面的“名”字辈的族长,有不少已悄然离我们而去。无论走过何种道路,无论经历哪些风雨,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境,这些先贤前辈们都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不离不弃,坚韧而坦然地面对和担当。特别是那些祖奶奶、老奶、奶奶、婶婶和嫂子、弟妹们等这些女性先辈和亲人们,自从她们来到李家后,无不敬上怜下,栉风沐雨,把一腔青春和心血无私地播撒到李家这方田地。她们中,有的脱离了原本安逸幸福的娘家,进入了我们这个曾经贫苦的家境中,生养孩子,哺育成人,贤惠持家;有的面对逆境,单打独斗,承受危难;有的不屈不挠,为争一口气,积劳成疾,韶华远去。总之,她们于困境中恪守希望,在寒风里抱团取暖,“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乐观而积极地向前、向上、向好,打拼出了李家一片清朗的天空。
随着上世纪中后期政策的调整,家里的年轻人又有不少靠着家长的教诲,有幸走了出来。但这些年,一些“留守”着老家的老奶、奶奶、婶婶等,似乎已然习惯了家中平凡的生活,少有出去与儿女共同生活。她们可能早已习惯了这片希望的田野,她们一定不舍得这一方熟悉却艰苦的家境,她们不愿离开这里的风土和人情,更不愿舍弃自己将青春、美丽和汗水、梦想都已播撒的这方天地。现实中,她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和土地的芬芳、老宅的气息、人情的滋味。毕竟,故土难离,穷家难舍。所以作为她们的儿女,我们这些走出来的“后生”,也大多遵从了她们的选择和希望,顺应了她们的平凡意愿以及她们与这个苦难辉煌的家和谐共处的联结。平日里,她们省吃俭用,固守着成百上千年以来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自力更生、艰苦朴素的习惯,勤俭持家,本分做人,对一粒米、一棵菜都悉心疼爱,从不浪费。每一点收获,每一份财物,她们也都利用到极致,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她们身上无时无处不在闪烁。她们也许是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批坚守传统、初心不改的“最忠贞一族”。
诚然,在那些年月,随着家族人口的剧增、资源的匮乏、思想的束缚,我们也有过一些特殊的日子和特有的急躁、迷茫、纠结,锅碗瓢盆的“交响乐”时常响起,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气不时涌来。温暖和相持共生着,亲情与相执激荡着。但大家都能在传统美德的框架下,都能在李氏文化的陶冶中,动中求稳,求同存异,奔走相扶,尽显血浓于水、平安吉祥。
巾帼不让须眉。正是这些可歌可泣的李家平凡的女性先辈和亲人们,主动担当,大胆作为,方才用她们不平凡的人生托举起一个个艰难负重的家庭。但是,面对她们的坚韧、奉献和付出,我们这些后代们,特别是年轻人,却难以站在她们的角度去思考,更缺乏对她们关心、关注和尊崇。在我们心中,她们往往是过多的絮叨和不厌其烦、过多的严厉批评和教导、过多的“麻烦制造者”。我们似乎已经适应了,在她们不知不觉的温暖里变得娇气,把她们的忍让退却视为不屑。渐行渐远中,当我们为人父为人母,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家,当我们也履行了类似的责任时,才幡然醒悟,深刻领会到她们的不易,也想起她们来李家之前都曾是豆蔻年华的少女。
回味方能铭记,反思才能传承。品味李家的她们一个个的非凡人生,她们虽处不同时代,面临各样际遇,但她们心中都同样萦绕着无私无畏的大爱,她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风雨之后一道亮丽的彩虹,她们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配上一首高昂的赞歌。李氏家族的巾帼英雄们,让我们一起为你们点赞和欢呼:你们才是李家最可爱、最值得敬佩的英雄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