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烈士遗孤舍己救人

□郑乃谦

革命老区修武县西村乡黑岩村,曾是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所在地。50年前,此地还发生了一件烈士遗孤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至今此事还在当地广为流传。

图① 位于黑岩村的修博武中心县委旧址。

图② 修博武中心县委旧址外景。

郑乃谦 摄

勇救儿童

1972年的夏收时节,黑岩村的社员们正在麦场上打麦子。

炎热的六月,骄阳似火。山区干旱缺水,生产队饲养员王小民正在为没水饮牲口犯愁。距打麦场五六十米的地方,有一口六七米深的水窖。王小民在水窖边遇见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就问谁敢下到水窖里看看有水没有。前几个都说不敢下去,只有一个叫丑蛋的女孩说敢下去。谁知道小丑蛋被绳子吊下去以后,不知道是因为恐惧阴凉黑暗还是缺氧,大声哭喊起来。王小民向麦场另一边的人群呼喊了几声后,当即抓着绳子下入水窖。听到呼救声,社员侯平安、侯启军、王小乱、侯保乱、陈玉虎、杜清连等人急忙跑了过来。

身为大队团支部委员、生产队会计的杜照永冲在最前边,他隐约看见有人倒在底部中央的小土堆上,大声呼喊也没有回应。杜照永心急如焚,抓住绳索就下入水窖,手脚麻利地先后把昏迷中的小丑蛋和王小民用绳拴住。救上二人后,他实在支撑不住了,一头栽倒。侯启军、王小乱先后下去救人,没有落底就觉得呼吸困难,只好撤上来。有人提醒是水窖内缺氧,上边的人手忙脚乱,有的用簸箕扇风,有的向下边泼水。最后,侯平安不顾窒息危险下入水窖救人。杜照永被拉上来后已经停止了呼吸,用人工呼吸抢救也没有效果。妻子武凤英伏在丈夫杜照永身上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在小山村回荡。

大队为杜照永开了场追悼会,村党支部书记王万春致悼词。村里失去了一个好心人,生产队失去了一个好干部,全村男女老少十分悲痛、哭成一团。强烈的悔恨与自责交织,让王小民捶胸顿足、号啕大哭,说都是自己惹的祸。

杜照永连续救出了两个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出身贫穷

1941年秋天,杜照永的父亲杜庆安告别自己即将临盆的妻子,扛起枪去打日本鬼子了。当年腊月十五杜照永出生。两岁时,杜照永的父亲牺牲,在那兵匪横行、灾荒连年的时代,孤儿寡母天天受着煎熬,日子苦得好似苦胆泡黄连。待杜照永稍大一点儿,无奈的母亲选择了改嫁。为了给杜家留个根,杜照永的二伯收养了苦命的侄儿。

1946年,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杜照永随家人逃难到山西,颠沛流离吃尽了苦头。第二年,年景不好,家里的几只羊被野狼吃了,那是他家最值钱的家当。7岁时他在私塾里读了一阵书,识了几个字。8岁随爷爷放羊,稍大一点儿,自己独立放羊。

1952年,黑岩村里成立了互助组,杜照永才有机会正式入学读一年级。因为头脑聪明,他成绩很好。1958年,村干部推荐他在民校当扫盲教师。22岁那年,杜照永光荣地加入共青团,后来成为大队团支部委员。

苦到极点该是甜。在长辈的撮合下,1960年冬天,杜照永与邻村的姑娘武凤英成了家。婚后生育了四个孩子,杜照永依次给子女们取名叫勤香、勤富、勤荣、福荣。这一个个朴素的名字,寄托了饱尝旧社会之苦的夫妻俩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家庭艰难

一个孤儿、一个放羊娃熬过旧社会,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且儿女双全。正当享受天伦之乐时,没想到出了意外。

30岁,正值人生之壮年。按劳分配的年代,一个家庭突然失去顶梁柱,情形可想而知。当时集体经济没有实力,只能每年照顾她家15公斤粮食,另外让武凤英到林业队干点轻活。一个妇女领着四个孩子,最大的才10岁,怎么才能填饱嗷嗷待哺的四张嘴?武凤英只是任劳任怨、没黑没白地干活,从来没有向集体提出任何要求,独自一人扛起了这副重担。对性格刚强的武凤英,乡亲们无不敬佩。因为长年超负荷的辛勤劳作,武凤英积劳成疾,48岁那年得了癌症。尽管做了手术,还是没有阻挡住病情发展,半年之后,武凤英带着许多遗憾离开了人世。

杜照永唯一的儿子叫杜勤富,可遇到这样的家境,即使再勤也难富啊!家庭贫困,又在山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一直找不到媳妇,无奈只好搬到山外,快30岁了才解决家庭问题。

父子英雄

事情发生后,面对新隆起的黄土坟堆,乡亲们自然联想到杜照永30年前牺牲的父亲杜庆安。

杜庆安弟兄三个,他排行老三。1941年,那是抗战最艰难的岁月。他响应党的号召,告别亲人毅然参军抗日,两年后英勇牺牲,那年只有38岁。修武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记载杜庆安的牺牲地点是获嘉县。

海峡两岸开启交流交往后,不断听到有失联多年的国民党老兵回到大陆探亲的消息。亲人们幻想着杜庆安在战场上被国民党军抓去了台湾,时常在梦中期待他回来。身为老八路的知情人杜庆东后来说,杜庆安打起仗来从不胆怯,总是冲在前边,战友们都十分佩服他。牺牲那天,他所在班的战士被敌人包围在一片坟地中,全班战士拼命抵抗,最终因为寡不敌众全都牺牲了。家人知道真相以后,这才断了念想。

黑岩村当年的民兵连长陈和平记忆力很好,他说,杜照永的胆子很正,遇到危险的事情总是冲在前。

因为识文断字,杜照永有个写日记的习惯。那个精致的硬皮日记本内密密麻麻的字迹,记载着家庭的苦难与幸福,也记载着集体经济发展的艰苦历程。

抚摸着祖父的烈士证明和父亲的日记本,杜勤香陷入了沉思。当年10岁的她抱着小妹也在事发现场,却不懂自己家的天塌了。一晃几十年了,尽管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变的是姊妹们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他们早已有了孙子辈,假如父母亲能活到今天,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

杜庆安,烽火岁月里的热血男儿,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为了抗日救亡而捐躯,留下独子杜照永。杜照永继承了父亲勇敢、一身正气的基因,危急时刻舍命救人,留下动人的佳话。

时光流逝,往往淡化了记忆。无论何时,都不该忘记战争年代的先烈,不该忘记见义勇为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