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社区“小饭桌”托起幸福晚年

本报记者 梁智玲

图① 老年人在社区“小饭桌”就餐。

图② 志愿者为老年人盛饭。

(本报资料图片)

12月21日11时20分,解放区焦北街道花园街社区居民张秀花如往常一样,准时来到社区助餐中心就餐。“饭菜可口,特别适合老年人。这些年,社区的‘小饭桌’为我们的晚年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她说。

张秀花居住在华园中区21号楼4单元,今年80岁。从68岁开始,她就在社区“小饭桌”就餐。这样算起来,已有十多年时间。

花园街社区位于我市老城区中心位置,建成时间早,老年人多。一项调查显示,2011年,该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470人,占总人口的10.4%。其中,7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42人,占总人口的5.5%。“孩子们都在外地,我们老两口每天为三顿饭忙活,眼瞅着年龄越来越大,要是能有就餐的地方就好了。”社区工作人员经常听到老年人这样说。

2010年6月,焦北街道投入专项资金55万元,建立了花园街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暨银龄公寓。同年10月,花园街社区经过整体调整和功能整合,又投资20万元建立了社区银龄茶坊,为辖区老年人提供饮茶、就餐、书画等全方位娱乐服务,逐步形成了富有鲜明特色的社区日托养老新模式。

2011年12月,社区“小饭桌”——爱心午餐工程开始实施,该项目由公益人士姚红磊和社区共同组织。社区提供场所,公益人士负责经营运转,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孤寡、空巢、贫困、独居老人可免费就餐。当时,张秀花与高龄老人相比,算是“年轻人”,她在社区就餐的同时,还帮忙照顾高龄的老人,社区“小饭桌”让她的晚年生活多了很多乐趣。

爱心午餐工程运行几年后,由于后续公益资金补充不足等原因运行困难。“老年人越来越多,助餐项目不能停,我们得想办法办好。”时任花园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莹说。随后的一段时间里,社区“小饭桌”通过居民自筹、社区招募志愿者厨师、依靠上级专项补贴等措施继续经营。就餐的老年人每天中午交1元钱,有能力的老人每天负责做饭、洗涮等事务,他们互帮互助,共同经营“小饭桌”。对老年人来说,“小饭桌”不仅是一顿午餐,更多的是晚年生活的一种方式,他们一起吃饭的同时聚在一起聊天、娱乐,原本寂寞空虚的晚年生活变得充实了起来。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花园街社区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该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有795人,占总人口的24%。养老,已成为备受各个家庭关注的话题。

如何让社区“小饭桌”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今年4月份,解放区民政局联合焦北街道花园街社区、市轩成餐饮配送有限公司,在花园街社区打造的老年爱心助餐中心正式运营,为社区周边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60岁以上居民支付5元钱,即可按量取餐。社区建立了“小饭桌”爱心午餐微信群,每天9时向群里发布当日菜单。为方便老年人就餐,社区组织志愿者帮助老年人扫码支付、盛饭、收拾餐桌。对于少数行动不便、有助餐需求的老年人,志愿者将午餐配送到家。“通过社区、餐饮企业、志愿者三方联动的方式,共同助力‘小饭桌’运行。”花园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毋曼玉说。记者了解到,社区助餐中心目前共有专职管理人员1名、服务人员3名、志愿者100余名。

一张“小饭桌”,浓浓民生情。如今,张秀花的“小饭桌”更有保障了。每天中午,她和社区的其他老年人一起,相约“小饭桌”。12月21日11时30分,“小饭桌”如期开张。花园街社区志愿者周素花与焦作市益路阳光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一起,为在此就餐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张秀花端起可口的饭菜,吃得津津有味。她说:“平时我一个人生活,中午在这里吃饭省力又省心。这些年,社区想方设法为我们老年人办起的‘小饭桌’,真正解决了我们的养老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