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08日

光荣成就大东村

□郑乃谦

一个小山村曾经驻过抗日县政府,先后来过两位黄埔一期名将,即抗战友军、国民党第95师师长罗奇和八路军386旅旅长陈赓。这个村庄就是修武县西村乡大东村。

大东村位于修武县城西北30公里处、山门河口右侧,是一个普通的村庄。1938年3月,一位地下党员在这里被选举为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抗日军民,在这个小山村拉开了南太行抗日救亡的大幕。

1938年2月18日,修武县城沦陷,国民党县长早已闻讯而逃。经过在修武县西村乡磨石坡村的多次商议和艾曲村的筹备会议,一个月后,修武县各界进步人士30余人聚集在大东村,宣告成立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并选举中共豫北特委委员、焦作中福公司电气股长程明升任县长。这是河南省第一个由共产党人领导的县级抗日政权。抗日县政府机关下设粮秣科、军事科、民政科、司法科、警卫队等,另外还成立了工救会、农救会等群众组织。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群众参军、参战,筹集军粮,救护伤员,支援前线,锄奸反霸,破坏日寇交通线,为抗日救亡办了许多事情。县政府还组建了县大队,后来发展为道清支队,成了南太行地区我党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和中共修博武中心县委密切合作,发动群众,配合友军,抗日的烽火在这一带呈燎原之势。

大东村年长的村民知道,早先在村西边有一座玉帝庙,规模不大,正殿三间,山门是两层楼,楼上是戏台,檐下挂了一口大铁钟。当年,这座玉帝庙是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办公的地方。

为什么当时抗日民主政府驻地设在大东村呢?首先,这个村庄临近山门河口,出山方便;村西侧的一条大沟,直通深山,北上可到达山西陵川根据地。其次,村外有一座大庙,且位置偏僻,既不扰民,又避人耳目,以香客的身份出现利于保密。最主要的是,这和成立抗日县政府的发起人之一韩秩吾有密切关系。

韩秩吾,磨石坡村人,1927年被国民党河南省党部任命为豫北特派员。他积极拥护我党的抗日主张,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发动全家族包括亲友支持抗战。县政府成立后,他担任粮秣科科长。大东村李氏是韩秩吾长兄韩天甡的岳父家,其家族人多势众,有实力。同村的张家也是大家族,李家与张家又是亲戚关系。因为群众基础牢固,在这里开会不易暴露。中共修武中心县委机关驻地修武县西村乡黑岩村,与大东村一山之隔,两个领导机构来往方便。

1938年春,我党组织帮助国民党95师500名伤员南渡黄河,罗奇来到大东村感谢共产党、感谢八路军。

夏,陈赓奉命率领指战员驻扎在修武、辉县一带山区,对道清铁路展开了六次大破袭,有力地迟滞了日军的西进计划。《陈赓日记》详细记录了9月11日傍晚,八路军将士和当地老百姓从大东村出发,第五次破袭道清铁路的动人情景。

秋,国民党第四专署专员郭仲隗派其副官陈品清来到大东村,企图接替程明升的县长职务。大东村及周围村庄的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驱逐了陈品清,挫败了反动派的阴谋。

12月4日,国民党顽固派蓄谋制造“许河事件”,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和抗日武装遭受重创,被迫转移到山西陵川,这一带的抗日斗争进入低潮。

随着太行山区抗日形势的日渐好转,1943年9月,八路军太行军区第四军分区二团六连从陵川下山,随后上级党组织重组了新的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张向毅。他们初期驻扎在修武县西村乡金岭坡,后来推进到大东村、大南坡一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东村许多热血青年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男儿踊跃参军、参战,女性积极支前。

赵学英,1947年参加修武县独立营,后来由9纵改编成15军45师133团2营。两年战斗岁月里,他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南战役,多次立功。在西南剿匪中负伤后,他复员回乡。

刘天庆、马德宝、李世禄、李法杰等人,纷纷拿起枪杆子,参军上前线。

据《修武县志》记载,1945年5月10日夜间,敌人突袭大东村,农会主席家属和抗日积极分子及其家属近20人被捕并惨遭杀害,鲜血浸透了山门河口的石河滩。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了建立新中国,无数的女英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刘胡兰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在大东村,也有三位宁死不屈的女英雄。1946年秋天,国民党军大举进攻我解放区,抓走了大东村妇女主席王能妮和积极分子赵新妮、张白妮。三位女性即使受尽毒打和凌辱,也不泄露秘密,凶残的敌人将她们杀害于山门河口。

大东村共有10多人为民族解放事业、为建立新中国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是康雪成、侯狗毛、王能妮、赵新妮、张白妮、张小秃、张万国、张有德、张万禄、张明来等。尽管岁月久远,后辈也不会忘记烈士们的名字。英雄精神,浩气长存,山门河口高耸如云的石壁,就是一座巨型的纪念碑。

新中国成立后,大东村群众响应党的号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该村位于浅山地带,矿产资源丰富。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村发挥资源优势,兴起的采煤热,既给集体带来巨大收入,又支援了地方经济建设。全村整体搬迁,告别了土窑洞和泥土房,住上了一户一宅的大瓦房。棋盘式的村庄,两条横贯南北的大街,高大气派的影剧院,连城里人看了都羡慕几分。村里给家家户户发了北京牌彩色电视机,这在当时是一大新闻。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该村成为修武县第二批小康村。现在,全村农户近200家,村民900余人。

2018年秋季,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大东村又添新景观。村北头,一面墙上写着醒目的大字:河南省第一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墙的一侧,立有两尊雕塑,那是我军战士勇猛作战的造型。雕塑对面的黄土崖下,是一排颇具太行特色的窑洞。村边的小山冈,侧柏郁郁葱葱。

革命老前辈对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怀着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1984年,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二任县长张向毅下世,亲属遵照遗嘱将其部分骨灰撒到了大东村北边的山坡上。

抗日民主政府的旧址玉帝庙30多年前已经坍塌,正殿仅存三面墙体,山门也早已变成了废墟。岁月悠悠,80年前军民合力抗战的动人事迹,依然传颂。

大东村籍退休干部张虎臣,为了传承革命前辈峥嵘岁月里的斗争历史,多次奔赴郑州和北京,走访当年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人的亲属,收集资料,自筹资金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展览馆。从此,大东村成了焦作地区一个颇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虎臣弘扬革命传统、讲好红色故事的事迹,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并被省、市媒体多次报道。

1938年,是大东村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作为河南省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县级抗日政权驻地,历史注定为其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大东村在地方党史和地方抗战史上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中央乡村振兴的决策,给了大东村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如何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开发红色乡村游,促进经济发展,成了全村干部群众共同思索的新课题。

图①② 大东村文化墙。

郑乃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