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08日
前莎庄:
竹林中的乡愁
□何世国
许多博爱人想不到,就在繁华的县城边上,还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斑竹林,侥幸躲过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乡村疯狂建房的刀斧,被岁月保存下来,还被改造成竹林公园。
这个袖珍竹林公园位于博爱县城西南角前莎庄村,曾经是怀庆府清化镇的鱼米之乡,北隔鸿昌路与后莎庄相邻,南望东张赶,东有博王公路,西近月山路吉鸿昌雕塑。
村名由来
按照本地命名村落的习惯,北为上,南为下,北为后,南为前,前后莎庄由此划分。上世纪90年代末,郑常公路还未南移之前,前莎庄因位置偏僻没有像样的出村道路,交通极为不便。距离很近的两个莎庄地势不同,北高南低差别较大,历史上后莎庄为旱地,种植小麦、玉米,而前莎庄种植水稻,直到上世纪中后期地下水位下降才停种。
莎庄的“莎”字颇令人费解。查道光年《河内县志·域地志》,清化附近就有前、后两个莎庄村,可《河内县志·水利志》则记载此处为“苏庄”,名称完全不符。但从河渠的记载来看,可证实莎庄与苏庄是一回事。“莎”与“苏”区别很大,“莎”即莎草,作为女性名字应读sha,但作为植物则读shuo,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由此可见,莎庄之名即可能因过去这一带皆水田莎草丛生而来,符合早年的湿地环境。而“苏”字普通话读su,在怀庆府当地尤其是清化人方言中,苏读shuo,如苏寨村读“梭寨儿”,苏家作读“梭枣”。方言语音的释读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谜,是不是早年有苏姓人家在此居住繁衍?期待大家解读。
古村水脉
清澈的泉水河长期真实存在,环绕着美丽的莎庄村。
早年这一带地下水源充沛,位于清化城南的前莎庄地势低洼,周边遍布泉河,是著名的稻米之乡。道光年《河内县志》有图有文,记载了古清化二十五泉,按照县志《丹水河渠全图》所标的位置,从西侧汇入运粮河的第一组古泉,有苏家泉、骚狐泉、漂布泉、东岳泉、官泉、孙家泉、杨家泉、吴家泉,八泉合为一渠汇入运粮河。其中前三泉均与前莎庄有关。按图索骥,第一泉应为苏家泉,位于前莎庄正西。经询问村里上年纪的老人,他们还记得苏家泉就在现吉鸿昌雕像西侧的加油站后面,泉水经村西向南流过前莎庄村西,今已不复存在。第二泉名字不好听,叫骚狐泉,位于前莎庄村西南,泉水经东张赶向南汇入运粮河。道光年《河内县志·水利志》记载:“骚狐泉,在苏庄,三里入河。”而源于葛庄村的漂布泉,在《丹水河渠全图》的标注,则为二十五泉第三泉,与前莎庄息息相关。本世纪初重修团结路、运粮河之前,漂布泉的清渠经莎庄村东向南流,是过去前莎庄稻田的主要灌溉水源,与前述的八泉一起在太子庄村北汇入运粮河。
十几年前,笔者曾实地考察过骚狐泉,村民说泉淖周边原为前莎庄土地,后划给清化三街。上世纪80年代,三街人将泉淖北侧的土地划为公坟,公坟北侧有小竹林,地下水从竹林边徐徐流出,汇成一条清渠,渠水入骚狐泉又继续南流。近年地下水位下降,小竹林也被毁掉,河渠早已干涸,有人在此办小工厂不断侵蚀,本来就不大的泉淖成为几十平方米的小水坑。2019年,笔者陪朋友“九道堰”再去考察,发现骚狐泉已夷为平地,隐隐约约可见西南部堤岸痕迹。
昔日前莎庄稻花飘香,盛产莲藕、筚荠、芦苇和蒲草,主要靠发源于葛庄的漂布泉水、月山路南头的苏家泉水。漂布泉流出的水叫漂布河,从原看守所院内穿过,向西至葛庄村东北角南折,一直流到前莎庄村东,灌溉附近稻田。朋友乔子松是前莎庄人,曾经在原莎庄小学内见过一通“重修漂布河碑记”,上面记录清代该村裴姓财主率人集资疏浚漂布河造福莎庄村的事。如今漂布河水流很小,在葛庄村南直接汇入运粮河,与前莎庄已经无缘。
竹影婆娑
在古怀庆府丹河以东地区,水与竹是相伴的,有水就有竹林,已经成为基本规律,前莎庄也不例外。可叹,过去这一带是竹林环抱村庄,现在则成了村庄环抱竹林。
竹编是老一辈竹乡人的看家手艺,家用的竹篮、竹筐、竹筛、竹门帘、竹躺椅乃至竹筷等,都不需要花钱购买,一把破篾刀就能解决问题。过去水乡还有丰富的芦苇、蒲草、稻草等,勤劳的村民农闲时编草毡、苇席、蒲席,也能换俩小钱,经济上自给自足。如今竹林骤减,也失去了水田,竹编、苇编、草编等手艺早已失传,过去赖以生存的传统经济模式已风光不再。但前莎庄人的竹乡情结依然如故,村两委注重对竹林的保护,四周扎上了篱笆,安排专人看守,禁止随便砍伐,坚定不移守护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11月24日再去前莎庄,想不到只有短短两个月,小村已经旧貌变新颜:竹林外砌了围墙,修了竹门,围墙上用磨盘、毛算盘、电视机、旧轮胎等老物件装饰。竹园内修了弯弯曲曲的廊道,路边有一条水渠,渠里养了金鱼,林边搭建了小亭,打造了网红自拍景点,安装了彩色灯光和音乐播放设施,夜游竹园更有乐趣。十几位村民在忙忙碌碌清理杂物搞建设,一群群城里人正兴致勃勃拍摄视频。
村党支部书记刘其表示,前莎庄距离县城很近,精心打造美轮美奂的竹林游园,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能让城里人闲暇时来竹园里转转,享受绿荫下些许清闲,带动前莎庄的服务经济健康发展。
和睦一家
前莎庄村共有1006口人,3个村民小组耕种着1033亩土地。村集体过去曾办过工厂,但没有成功,现在的年轻人多在城里上班。
裴氏是前莎庄大姓,据说与义沟村、南道村的裴姓是一家,系唐代丞相裴休之兄裴俅的后人,可惜家谱在“文革”中被毁掉,无法详考,唯有近年酒奉村出土的裴休侄儿裴滈墓志可以佐证。裴姓与王、闫三姓是来的较早的原住民,另有刘、司、李、冯、张、吴、赵、朱、乔、秦、米、马、郑、吕、邢、周等40多个小姓,仅刘姓就有互不相干的三支。一个千人小村竟有如此复杂的姓氏,说明这里因距离清化城较近,许多人因种种缘故迁居于此,共同融入一个大家庭,寻求生路,辛苦耕作,代代生息繁衍,逐渐成为乡村的主人。
在上世纪末308国道即原新济公路南迁之前,偏僻的前莎庄没有出路,进城办事或孩子们上学,需借道葛庄村,经过丝织厂墙外石碾桥,上南北大路,或走清化十街城南地的田间小路。308国道南移之后,村民可通过东西两条路上国道,再也不用为出行发愁。
民族团结
前莎庄与北邻的后莎庄村距离很近,两个莎庄早年与北边的葛庄村同属一社,上世纪60年代之前属于一个行政村,村委设在前莎庄。
两个莎庄虽然很近,却不是一个民族。前莎庄全是汉族,后莎庄则以回族为主。虽然生活习俗不同,但历史上长期和睦相处,彼此互帮互助,关系十分融洽。
近年来,后莎庄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与屠宰业,招商引资兴办了肉业公司、冷冻库等,需要大量员工,相邻的前莎庄近水楼台先得月,有部分村民受聘入职,从事肉牛圈养、屠宰、分割、经销等工作。308国道南侧的前莎庄北寨墙外,有部分后莎庄土地,回族村民也在此盖房,村西这条路就成了两个村共享的道路,一路之隔的汉回群众互谅互让,亲如兄弟。两个村的干部遇事积极沟通,及时解决道路交通、打扫卫生、水电供应等方面的矛盾,促进了两个民族的团结进步与经济繁荣。
一片竹林守护一处乡愁。如今,前莎庄虽然泉水少了、竹林小了,但风景更美丽了,村民的生活既充实又安逸。
